“线粒体受损”竟然导致这么多疾病,超级辅酶 PQQ 拯救你的健康!

PQQ 作用: 人一旦过了35岁,感觉精力大不如以前,熬夜也不行了,动不动就会小病不断,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慢性疾病来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痛风、关节炎,癌症…….这些健康方面的恶化与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密切相关。 线粒体“生命的发动机” 1.  人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人体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细胞病了,人体也就生病了。人体细胞所需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为细胞提供生命能量,同时线粒体同时也调控着细胞的生长、凋谢,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的动态平衡以及基因调控。因此,线粒体有“生命的发动机”之称。 2.  线粒体数量决定人体的代谢水平        每个细胞内平均有300 – 400个线粒体,每天产生6Kg的ATP,比较活跃的细胞如大脑、肌肉、肝细胞、肾细胞心肌细胞,精子细胞,其中每个肝脏细胞中有1000-2000个线粒体,每个肾脏细胞中300个线粒体,每个精子细胞中25个线粒体,尤其在心脏中线粒体占据心肌体积的30% ~ 40%,并提供心脏活动所需能量的70% ~ 90%。一般来说,细胞中线粒体数量取决于该细胞的代谢水平,代谢活动越旺盛的细胞线粒体越多。        3.  线粒体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易损伤        但线粒体并不简单。一方面,人体吸入的90%的氧气都会被线粒体用以制造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另一方面,氧气是强氧化剂,它会不断的产生自由基,过多的自由基,不仅会损伤线粒体,使细胞衰亡,还会加快人体衰老,引发各种疾病。一旦线粒体病了,心脏、大脑、肝脏,肾脏、胰腺、眼睛、精子、肌肉,肺脏、骨骼、等器官也会生病。 2 线粒体功能受损  是多种疾病的“元凶” 人体细胞中高效的线粒体数量越多,身体就会越健康。一旦细胞内低效的线粒体过多,或是线粒体功能受损较多,就意味着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能量支撑,出现各种代谢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痛风、肥胖、高血压等。自由基增多,破坏力度加大,会损伤神经、骨骼、脏器、血管等,加速衰老,成为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基因调控异常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细胞突变或癌变。 1.    糖尿病及并发症        1 型糖尿病:研究发现,1 型糖尿病(T1DM)患者线粒体功能障碍,体内氧化应激较强,线粒体合成受阻,活性下降,导致胰腺β- 细胞ATP合成减少,促进β- 细胞凋亡从而导致β- 细胞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         2 型糖尿病: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肌肉组织内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变小、线粒体生物合成下降,ATP 合成减少导致机体能量供需失衡,进而诱发胰岛素抵抗[。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减弱脂肪酸β- 氧化、诱导大量的自由基生成,致使细胞内脂肪代谢产物堆积,降低了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而降低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最终导致2 型糖尿病的发生。   Read more…

13,064 total views, 7 views today

科谱一下PQQ:线粒体+代谢的“得力助手”

什么是PQQ? 它是参与细胞代谢的重要物质,也是加速新陈代谢的好帮手。 它就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 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简称PQQ/P2Q)   在我们祖国,有一种“太岁肉灵芝”,太岁有多个别名:视肉、肉芝、聚肉等,在《山海经》中描述到:聚肉奇在不尽;肉芝,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在《神异经》中则用“食一片复一片”形容太岁。 不少古籍都把太岁看做不死之物,只要留一点,就能“吃了又长”,太岁这种强大的再生能力和其所含PQQ的促生长功能相关。 “太岁”的菌中含有一种名叫吡咯喹啉醌的特殊有效成份,日本学者于2003年证实,缺乏PQQ这种物质的实验鼠会出现繁殖能力低下等现象。他们推测,它对人类也有相同的影响。 吡咯并喹啉醌(PQQ)是一种醌分子,它也是一种氧化还原辅助因子——这意味着它具有抗氧化作用。PQQ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抗氧化剂,并且远远比抗坏血酸更加稳定。 1979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细菌中找到了PQQ的踪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验证明,PQQ摄入不足的实验鼠繁殖能力低下,但他们一直没能证明这是一种新的维生素。 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加藤忠史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研究与躁郁循环性疾病相关基因的作用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动物和人体细胞内分解赖氨酸不可缺少的酶,这种酶如果不与 PQQ结合就难以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根据PQQ和酶结合在一起参与新陈代谢的特性,断定它是一种新的维生素。 PQQ对身体有什么积极影响? 2003年日本RIKEN研究所在《Nature》上撰文,提出PQQ是自1948年发现维生素B12之后,发现的又一新型维生素。其生理功能包括:防治肝损伤、保护神经、刺激能量生成、生长促进因子、抗氧化、刺激免疫等。 防治肝损伤、保护神经 PQQ可使小鼠肝脏细胞免受四氯化碳、半乳糖胺等毒素损伤。肝细胞受损后,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水平明显上升,若预先在腹腔内注射PQQ,则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胆红素和GPT含量;即使已发生肝损伤,PQQ的作用仍然十分明显。 PQQ在改善化应急引起的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功能方面比辅酶Q10效果更佳。 促进生长因子 我们感受不到PQQ的重要性,是因为日常膳食中的PQQ基本满足身体生长的需求,不会出现明显缺乏症状,科研人员在小鼠身上用不含PQQ的饲料进行试验,验证了其重要性。   食物缺乏PQQ会导致母鼠产仔数量减半,且幼崽不容易活过断奶期;在幼崽长大过程中,PQQ不足会导致免疫细胞缺陷,机体免疫力下降。 除了生殖发育,PQQ对哺乳动物皮肤健康、胶原蛋白交联有重要意义,孕鼠或幼鼠缺乏PQQ会导致皮肤中赖氨酰氧化酶减少70~90%,结果是胶原溶解,皮肤干燥易脱落。 (无PQQ喂养vs有PQQ喂养的小鼠实验) 增加线粒体数量和功能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工厂,运动时约95%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PQQ可刺激线粒体的生物合成,使得其合成数量增加、功能增强,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PQQ还作为递电子体参与基础能量代谢,具有类似递电子功能的分子常被称为“辅酶”。 抗氧化 “氧化”是什么意思,在每一次写抗氧化剂都有老生常谈,那么本次……本次当然不能例外,来我们走一次! ROS是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的简称,指电子“暴露”在外或带有负电荷的含氧小分子,它们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喜欢攻击我们细胞中的生物膜结构(细胞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造成细胞功能障碍。 (活性氧化物ROS的分类) 氧化实质上就是ROS得失电子的过程。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GSH(谷胱甘肽)的作用是交互、协调的,它们共同构成高等动物强大的抗氧化防线(不然我们怎么活到100岁),PQQ主要通过协助、增强上述抗氧化防线来抗氧化。 发表于2017年《细胞科学杂志》,结论为:PQQ调动抗氧化长寿信号,延长了线虫寿命。 不同颜色线代表不同浓度PQQ,横坐标为线虫年龄(短寿生物,以天计),纵坐标为该批次线虫剩余存活量。 可看到:PQQ浓度越高,延寿效果越好(0~5mM),使用5mM PQQ使活过15天的线虫数量翻倍。 我们哪里可以找到PQQ?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PQQ的自然分布展开探索。 PQQ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谷物和饮品等各种常见食物中,其浓度范围在3.65-61ng/mL。在人体血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脑脊髓液、滑液和胆汁中也含有PQQ。人乳中PQQ总含量为140-180ng/ml,提示其可能对新生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PQQ存在于大多数食物中,但在某些类型的水果和蔬菜中以及纳豆和味噌等一些发酵食物中含量特别高。例如:纳豆、香菜、绿胡椒、奇异果、番木瓜、菠菜、蚕豆、胡萝卜、味噌、土豆、甘薯、卷心菜、香蕉、番茄、蛋黄、橙子、芹菜等。 PQQ有其他副作用吗? 研究表明健康成人每天摄入20或者40mg的PQQ(持续四周)其肝脏功能毒性测试正常,未发现PQQ的有害作用。 目前PQQ的毒副作用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但一般认为PQQ的毒副作用较小,适量添加PQQ会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一旦过了35岁,感觉精力大不如以前,熬夜也不行了,动不动就会小病不断,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慢性疾病来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痛风、关节炎,癌症…….这些健康方面的恶化与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密切相关。   “线粒体受损”竟然导致这么多疾病,超级辅酶PQQ拯救你的健康!   Read more…

3,503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营养界的新贵:PQQ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共有13种,分为脂溶性的A、D、E、K和水溶性的C和B族(8种)。近年,科学家发现一种称为PQQ的营养物质,有望成为人类的第14种维生素。日本传统食物纳豆中PQQ含量较高,而母乳中的含量更是惊人。更加令人惊讶的是,PQQ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竟然是维生素C的50~100倍。那么,这种神秘的物质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PQQ的发现 2003年, 日本科学家宣称发现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PQQ,缺乏这种物质的实验鼠会出现繁殖能力低下等现象。他们推测,它对人类也有相同的影响。这是1948年以来人们首次发现新的维生素。如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定,这将成为第14种维生素,这也是日本科学家继1910年发现维生素B1后再次发现新的维生素。 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挪威和英国的几位生物学家在研究细菌体内的代谢酶时,就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它作为某些酶的辅酶发挥作用。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作用才能顺利完成。然而,很多酶在发挥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其他一些辅助分子,这些起到辅助作用的物质称为辅酶。遗憾的是,这一重要的发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1979年,美国科学家采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首次确定这种神秘的辅酶是一种三羧酸醌类化合物,并将其命名为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简称PQQ)。 20世纪80年代末,荷兰学者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后证实,细菌可以利用谷氨酸和酪氨酸合成PQQ。如今,细菌合成PQQ所必需的基因已经得到确认,随菌种不同大概共有4~7个。虽然只是某些细菌的产物,但有趣的是,在各种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内都发现含有极微量的PQQ。 日本科学家测定了26种常见食物中的PQQ含量,发现1克食物中PQQ的含量在3.65~61纳克不等。例如,蔬菜中欧芹、青椒,水果中的奇异果、木瓜,饮品中的绿茶、乌龙茶,以及人们常吃的豆腐中含量都约为30纳克/克。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传统食物纳豆当中PQQ含量最高,达到了61纳克/克。这可能是因为纳豆是大豆经过细菌长期发酵后制成的食物,其中的细菌不断分泌PQQ产生了浓缩效应。 美国研究人员检测发现,人乳中PQQ含量竟然高达140~180纳克/毫升。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长期进化,发展出了一套适应环境的高效运作机制,任何生理过程都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母亲的乳汁中含有如此高浓度的PQQ,这说明该物质对新生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才多艺的“维生素”新星 PQQ对人体究竟有何功效?研究人员经过30年的研究发现,PQQ具有多方面的卓越功效。 PQQ能够刺激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体细胞快速生长,这方面以植物最为典型。早期研究发现,对植物使用PQQ后能够促进某些植物的花粉和种子萌发,减轻低温对黄瓜幼苗的冻伤,以及有助于提高冬小麦的结实率等。PQQ还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需的营养因子。由于PQQ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和周围环境中,日常饮食完全可以满足机体对PQQ的需求。因此,通常情况下很难观察到动物或人体出现PQQ缺乏症。1989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缺乏PQQ的雌鼠有20~30%表现出了明显的缺乏症,包括皮肤脆弱、脱毛、身体弯曲,严重的会出现腹部出血甚至死亡。从PQQ缺乏的种种症状来看,似乎与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有一定的相似性。 PQQ能够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自由基是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一旦在体内积累就会损伤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和衰老效应。研究发现, PQQ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C的50~100倍,是目前发现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的物质。大量生理实验表明,PQQ能够保护心脏免受缺氧缺血造成的损伤,预防白内障的发生以及消肿、抗炎等诸多功效。 PQQ在神经营养和保护方面的作用更加非同凡响。研究发现,PQQ能够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合成,从而促进切断的坐骨神经再生。PQQ还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神经营养保护药物,在治疗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等方面具有开发前景。2008年,日本研究人员通过在大鼠的饮食中添加PQQ后发现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明显提高,说明在抗衰老方面PQQ有也突出表现。作者曾在大连理工大学从事PQQ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发现PQQ能够有效减轻剧毒物质甲基汞对神经细胞的损伤,这从分子营养学角度为汞中毒的防治提供新的参考。 此外,PQQ还有很多引人注目的神奇功效。乙醛是酒精代谢的有害中间产物,也是酒精中毒的重要原因。日本科学家发现,PQQ可以加快乙醛氧化成乙酸的速度来降低乙醛在体内的含量,从而有望减轻饮酒对肝脏造成的毒性损伤。我国学者发现,口服PQQ可以有效降低血铅、脑铅、肝铅水平,且不会造成体内有益金属元素锌、铜的流失。在放射性物质造成的皮肤烧伤方面,PQQ也可以促进伤口快速愈合。PQQ具有如此众多的功效,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营养学家和药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神秘难解的身份之迷 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也没有明确PQQ在人类体内到底承担什么任务,其身份来历成为了一个难解之谜。自从PQQ被提出作为第14种维生素以来,争议一直不断。有些学者认为,不同生物对于维生素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维生素C是人类必需的,但是鼠却不需要。因此,将PQQ定义为一种维生素还为时尚早。 与此同时,围绕PQQ出现了更多富有戏剧性的新闻报道。2004年6月17日,《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科学家借助安装在美国“星尘”号探测器上的一种新型光谱仪发现, “威尔德2”号彗星尘埃中竟然存在PQQ。科学家推测,PQQ与其他许多分子随着彗星尘埃在几十亿年前抵达地球,它们促使含氮和碳的化合物产生基因构件。在与水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命可能由此产生,而PQQ本身可能是在宇宙射线作用下由矿物颗粒表面存在的分子产生的。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彗星尘埃带来的有机分子帮助地球产生生命之说。 无独有偶,据说在曾经备受我国民间关注和在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的“太岁”体内,也发现含有高含量的PQQ。目前科学界认为,各地发现的“太岁”实际上可能是粘菌复合体,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也就是说,“太岁”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由于非常少见,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的一个盲点,所以它对研究生命演化过程十分有意义。 如果事实真的果真如此,PQQ在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中可能扮演过重要角色。这个看似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呢?未来,随着PQQ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必将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呈现在人们面前。 (张鹏,大连海洋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分子营养与生态毒理学研究。) ——选自《科学画报》  转载自科学画报   1,64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1,64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