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血管,让生活更健康。。。​​

人过30养血管,心血管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心肌梗死、脑出血、脑血栓这些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近些年对于中青年人来说,越来越不陌生了。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曾花10年时间在70万人中做了一项调查,发现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10年间,在35岁男女中,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而临床中,每周至少会有2—3名45岁以下的人,因心梗或脑卒中急性发作住进该院的重症监护室,最年轻的冠心病猝死者仅33岁。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任心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徐成斌讲述,临床上甚至还有20多岁的猝死患者。很多人以为,只有到老了的时候,才用为我们的血管操心。殊不知,血管斑块变大,从30岁以后就加速了,再加上现代人活得越来越累、吃得越来越不健康、运动得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中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损坏。 美国调查表明,35岁至50岁的死亡男性中,47%是由急性心肌梗死所导致的;在韩国,30岁以上国民中,1/3都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群”。因此,过了三十岁以后,我们就应该像爱护容貌与肌肤一样,学会呵护、关爱我们的血管。 你的血管几岁了? 35岁的李某是培训公司总裁有着令人羡慕的事业和薪酬,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常常要在各地奔波,熬夜工作成了家常便饭,不得不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来提神,平时还免不了参加各种饭局,吃饭睡觉都没个准点。由于年轻,再加上每年公司例行体检都没查出问题,所以平时偶尔有些胸闷、乏力,他也没当回事。最近天气突然转凉,有天早上起床时,他忽然觉得胸口剧痛,摔在地上不省人事。到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心梗,幸亏抢救及时,李某才逃过了一次生死大劫。“现在很多中青年人像李总一样,虽然表面看起来依然精力充沛,连感冒都少得,其实身体里的血管已经悄悄老化,慢慢失去弹性,其中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指出,每天出诊时要做很多血管检查。人体每6.5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就分布着长约6.1米的血管。好的血管让人看着特别舒服:动脉血管富有活力,血管口径大,管壁光滑、柔软,弹性好,输送血液的能力也最强。可有些人的血管不免让人捏一把汗,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而引起心、脑血管病。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曾指出,现代人生活条件好,肥胖成了通病,可你想过没有,即使儿童期轻微肥胖,血管中积累的脂肪也足以让你在一二十年后,也就是30岁左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血管年龄自测题】 1.情绪压抑; 2.过于较真; 3.嗜吃方便面及饼干、点心; 4.偏食肉类食品; 5.不愿运动; 6.每天吸烟支数乘以年龄超过400; 7.爬楼梯时胸痛; 8.手脚发凉; 9.有麻木感; 10.忘性大,经常丢三落四; 11.血压升高,胆固醇或血糖升高; 12.直系亲属中有人死于冠心病或中风等。 符合其中1—4项,说明你的血管年龄尚属年轻; 符合5—7项,提示血管年龄超过生理年龄10岁以上; 符合8—12项,说明你的血管年龄将比生理年龄大20岁以上。 后两种情况的出现,提示你患糖尿病、心脏病、脑中风的可能性较大,到了该调整生活方式的时候了。 血管“天敌”黑名单 与心脏等其他器官一样,血管也有不少“天敌”,以下几个应并列黑名单榜首 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 三四十岁的人常在外面应酬,餐馆里的菜多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导致血管里的脂肪越来越多,容易将血管堵塞。 昼夜颠倒,打乱血管生物钟。 三十岁以上的人大多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成为“熬夜族”。从养生角度来说,晚上11时到凌晨四五点钟,是保证肝脏代谢血流的时间。熬夜时,不止你自己,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毒”。 “吸烟是导致血管发生故障的元凶之一,哪怕你身体再好,一天两包烟,也肯定会给血管留毒,让它一天天脆弱下去。”美国科学家50多年的研究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2—3倍。还有研究发现,熬夜时吸烟,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视。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符伟国教授介绍,如果脑血管有问题,出现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问题,这几率就会变成4倍。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600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100—200根,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高血压、糖尿病拖累心脑血管。 没有症状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压,是引发诸多血管病的导火索。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血糖高的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坏心情伤血管。 瑞士专家最近证实,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 注: 1、血管的寿命决定人的寿命,因为血管是不能换,不能移植的,一次生成,终生使用! 2、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人们往往不易被掌握和发现,更不好预防! 3、平时多清清血管,做血管的保养尤其重要! 1,879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1,879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研究成果】 白藜芦醇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

摘自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论文 脑血管内皮细胞(cereb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 CECs)是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的组成之一,血脑屏障能避免有害物质侵入脑部引起伤害。氧化态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已被证实会伤害血管内皮细胞,进而造成粥状动脉硬化(atherosclerotic),但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则尚未被证实。 白藜芦醇(resveratrol)是一种存在葡萄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抗氧化功能并对预防或改善心血管相关疾病有作用,但是能否保护血脑屏障免于oxLDL的伤害则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将以小鼠CECs为研究模式探讨白藜芦醇如何保护CECs免于oxLDL的伤害,及其可能机制。 首先以人的LD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于不同时间点下培养,侦测氧化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硫酸铜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则会使LDL氧化越严重。利用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 -zolium bromide (MTT)色度分析法来检验细胞粒腺体内膜琥珀酸去氢?(succinate dehydrogenase)的活性,发现200 μg/ml的oxLDL处理CECs 48小时会使其存活率降低至58.7 %,同时观察到CECs型态由原先的纺锤状皱缩为圆形、以trypan blue染色也发现活性下降45.9 %,并有DNA片段化现象的出现,证实oxLDL具有引发CECs细胞凋亡(apoptosis)的能力。再以反转录聚合?连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分析CECs内oxLDL的受体(lectin-like oxLDL receptor-1;LOX-1) mRNA,发现CECs与oxLDL共同培养后,LOX-1 mRNA的表现量上升。此外由2’,7’- 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 (DCFHDA)侦测细胞中反应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利用西方点墨法(western blotting)以及caspase酵素活性分析进一步证明细胞凋亡的机制是透过减少bcl-2使粒腺体膜通透性上升,增加bax与cytochrome c蛋白表现与活化caspase 9、caspase 3、caspase 8。 白藜芦醇在非细胞实验中显示具有抑制LDL氧化的效果,10 μM的白梨芦醇并不影响CECs的型态和存活率。将CECs同时处理200 μg/ml的oxLDL与10 μM的白藜芦醇后发现,细胞型态仍呈现纺锤状、细胞存活率由54.1 % 回升为83.6 %,另外DNA裂解程度减低,证明白藜芦醇对oxLDL造成的细胞凋亡有保护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保护作用的机制,发现LOX-1 mRNA的表现不受白藜芦醇影响,白藜芦醇对抑制ROS的产生、降低粒腺体膜通透性、减少cytochrome Read more…

2,17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研究成果】 白藜芦醇对心血管保护作用

摘自台北医学院-检验生物技术研究所-白藜芦醇对心血管保护作用机转之探讨 长期饮用红酒被认为对心血管有益,文献研究也指出红酒中的多酚类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是保护心血管的主要作用机转。红酒内含二十几种多酚,白藜芦醇是其中的一种,它也是中药虎杖主要的有效成份之一,长久以来处方用于降血脂、抗发炎及心血管疾病。 解剖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局部性的好发于某些特定的区域,推测可能与血液的机械特性有关。本文试以血液流变学的观点来探讨白藜芦醇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机转。 天竺鼠喂食有或无添加白藜芦醇的高胆固醇饲料一个月。采取高胆固醇血液样本及餐后高三酸甘油血液样本,分析生理参数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发现白藜芦醇可以明显降低红血球丙二醛,但无法降低天竺鼠血中的胆固醇及三酸甘油浓度,对高胆固醇所引发的红血球聚集度下降及高三酸甘油所引发的红血球聚集度上升无明显影响,也无法改善高胆固醇所引发的红血球变形度下降。 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试验发现白藜芦醇能中和自由基,降低乳酸去氢脢释出,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高胆固醇血症会改变红血球的机械特性,也会引发自由基造成红血球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白藜芦醇无法改善红血球的机械特性,对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机转可能是来自于捕捉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膜的完整性。 1,81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1,815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为什么中国人更容易中风?

和欧美人相比,中国人更容易中风?很不幸,这个传言竟然是真的。由于基因特点,国人更易患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我国75%的高血压患者,伴有Hcy增高,属H型的;而且就因为这个HCY血症,让国人更易中风,即使血压不高,也可能中风! 而摄入足量的维B6、维B12和叶酸,可防高HCY血症。因此,平时,要多食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哦!          1、心脑血管病有个“中国现象” 我国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18.8%、3%和10%。而美国其患病率分别为32%、31%和24%。但是,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与冠心病比率为10比1;而美国为1比1。 在高血压控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中国人群脑卒中与心肌梗死比例为6:1;欧美国家为1:1。 脑卒中是我国人口首位死亡原因,约占总死亡疾病谱的22.45%。 基于亚洲人群的调查也证实,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升高240%,这一数值在欧洲人群中却只有22%。 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则发现,亚洲人种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更容易发生中风。         2、“中国现象”与高HCY血症有关 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中国现象的出现,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有关。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就是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量偏高了。 何为同型半胱氨酸(HCY)?它是人体必需的蛋氨酸在代谢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我们吃进来的动物蛋白,要被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再重新组合成我们人类的蛋白质,才能为我所用。 蛋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在其代谢过程中,会转化成同型半胱氨酸。 其中的一部分,在辅酶叶酸和B12的参与下,会迅速转化成一种新的蛋白质谷胱甘肤,这是一种对人体极有好处的强氧化剂。 还有一部分会在辅酶维B6的参与下,迅速变成新的蛋白质S腺苷蛋氨酸,这是对大脑和身体有益的“智力”营养素。 如果饮食中所含的叶酸和B族维生素不处于最佳量,那么催化同型半胱氧酸转化为上述两种物质的酶就无法正常运作,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就无法转化,因而会上升到危险的水平,让人患上高HCY血症。         3、基因特色让国人易患高HCY血症 为何会出现心脑血管病的中国现象?原因是,我国人群HCY水平平均在10μmol/L以上;而美国人群HCY的水平低于10μmol/L。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和欧美人群血浆HCY的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呢? 研究表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人群中TT型基因的出现频率高。 TT型基因,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第677位点上发生C→T突变,该突变使“还原酶”对热不稳定,酶催化活性降低,使Hcy向蛋氨酸转化受阻,体内Hcy蓄积,进而造成血浆中Hcy水平的升高。 TT型基因在中国人群中出现的几率高达25%,而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多个国家,这一几率约为12%左右。 4、高HCY血症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 有位朋友中风了,她说自己血压血脂血糖等均不高,自己也不胖,而且很注意按时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怎么还中风了呢?检查发现,她血中的Hcy水平高。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高Hcy血症是脑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Hcy血症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增加血小板黏滞性、加速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从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2002年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血浆Hcy降低3μmol/L,可降低24%的卒中发生。         5、高HCY血症还能引起高血压 文献报道,机体HCY水平增高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一氧化氮水平下降,内皮素水平上升,其结果导致动脉血管壁弹性蛋白的水解增强,引起血管弹性及顺应性下降。 此外,高HCY血症还可引起动脉血管平滑细胞增殖,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和血管弹性降低。由此还会产生动脉血管舒张功能下降,最终导致动脉壁硬度增大,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这也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发生的重要机制。 现在有专家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血浆HCY增高的,定为H型高血压。我国高血压患者中75%伴有Hcy增高。 高Hcy血症+高血压双重危险因素,就显著增加了国人脑卒中的发生率。         6、单纯补充叶酸不能降低中风风险 研究1,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开始强制执行谷类食物中叶酸强化之后,每年卒中死亡率较叶酸强化之前有了明显降低。这说明通过叶酸强化降低Hcy水平能够降低脑卒中死亡率。 研究2,2010年一项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39005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叶酸补充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并没有显出益处。         两个研究为何结果不同? 2011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综合遗传学研究和随机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结果不同的原因,在遗传学上的差异。 欧美人群血浆Hcy的水平升高不十分明显,因此适当补充叶酸,即可纠正其体内Hcy的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死亡率。 而TT突变型出现几率的增高,导致了约1/4的亚洲人群血浆Hcy的升高,且对食物添加叶酸不敏感,无法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7、与B族维生素联用效果明显 那么,对于携带TT型基因的人群,如何降低其血浆Hcy的浓度、减小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呢?由Hcy的代谢流程不难看出,B族维生素,包括维B6、维B12以及叶酸是Hcy代谢途径的重要辅酶,对其代谢发挥调节作用。 2006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指出,每日补充2.5mg叶酸、1mg维B12、50mg维B6的人群中,Hcy水平平均降低2.4μmol/L,明显优于对照人群。 我国近年的研究结果也显示,B族维生素一级预防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与无预防组相比效果显著。 还有的研究发现,B族维生素治疗超过3年,或Hcy的下降幅度超过20%者,获益更加明显。 诸多研究提示:应用B族维生素预防脑卒中时,需将叶酸与维B12以及维B6联合使用,同时注意长期应用,才能引起Hcy水平更大程度地降低,防脑卒中,获得更满意的效果! 哪些食物中富含这些营养素? B12在动物性食物中多;维B6在谷类和其他食物中普遍存在,但都不丰富;叶酸在绿叶菜中含的较多。叶酸和B12在发酵食品中(酵母、面包、馒头等)有一些,肠道益生菌也可帮助产生些。   Read more…

3,314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