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
《端粒效应》
关于作者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大学教授。 艾丽萨·埃佩尔,加州大学教授。 关于本书 这本书说的是衰老的秘密。人到底是怎么变老的?我们到底能不能延缓衰老?你肯定已经听说过各种说法,现在看来,这个端粒理论最靠谱。关于“染色体端粒的长短跟人的寿命有关系”这个理论我几年前就听说了,相关的研究非常多,但是把所有研究综合在一起,给一个系统性的说法,这是第一次。 核心内容 第一,端粒是什么?生活压力和“衰老”有什么关系? 第二,如何应对生活压力带来的影响? 第三,生活环境究竟对我们的寿命,准确说是对端粒有什么影响? 前言 此书第一作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她在2009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的生理或医学奖,现在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她是端粒研究方面的专家,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第二作者埃利萨·埃佩尔在同一所大学从事精神病学研究。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前沿、权威和专业的书。那么,这本书到底是在说什么呢?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衰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衰老”。 有人统计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五十岁以前的几乎没什么病,但是一过五十岁各种病都来了。而这个时候得病并不是因为运气不好,也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儿,根本原因全身的各个器官都在变老。所以,衰老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你不服不行。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有人老得比较慢一些,也有人会快一些,比如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就曾经一夜白头。对此,我们一般以为,要么跟基因有关,要么跟环境有关。但这本书就告诉我们,直接影响人衰老进程的是我们身体里一种叫“端粒”的东西,而抗衰老的方法也和端粒相关。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三个部分,来了解“端粒”和“衰老”。 在第一部分中,我会告诉你, 端粒是什么?以及生活压力和“衰老”的关系; 在第二部分中,我会让你知道,如何应对生活压力带来的影响; 在第三部分中,我会让你明白,生活环境究竟对我们的寿命,准确说是对端粒有什么影响。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内容,端粒是什么? 在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人之所以变老,是因为身上的某些细胞不再更新了。有个著名的哲学典故,说从前有一条船,你每天换一个零部件,直到把船的所有部分都替换成新的。那请问,这条船还是原来的船吗? 人体差不多就是这条船。我们身体的各个地方都有细胞在不断地被更新替换,表面看来人还是这个人,但是细胞都已经换过好多遍了。等于说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几乎就是一个新人。如果能这么一直保持更新,你就不会老。 细胞是通过分裂更新的,问题就在于,有些细胞只能分裂这么多次。一定次数之后,这个细胞就不再更新了,它会失去作用,它对应的组织就会衰老,人就老了。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分裂次数的限制呢?原理就在于“端粒”。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每个细胞里有23对染色体。染色体包含一个人的完整遗传信息,它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代表遗传信息编码,是碱基对组成的双螺旋结构。所谓基因,就是染色体上一段一段的 DNA 序列。“端粒”,就是染色体末端的 DNA 序列。 端粒上的 DNA 不参与编码,序列固定不变。你可以把染色体想象成一根鞋带,而端粒就是鞋带的塑料头儿,把鞋带给包起来。也就是说,端粒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 DNA 序列进行保护。每一次细胞分裂都要复制染色体。每次复制染色体的时候,端粒内侧的 DNA 是全面复制,但是端粒那一段的DNA,每次都会少一点。这就是说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变短一点。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对染色体的保护作用就没有了,染色体就不能正常复制,细胞就不能分裂了。如此说来,人变老的本质原因是端粒变短了。 每个人的端粒变短速度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衰老的速度不一样,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个判断。也就是说,看一个人老不老不能看出生年龄,得看他端粒的长短。 现在有更进一步研究发现,端粒长度影响你皮肤的老化程度、有多少白头发、心肺功能、骨头情况,而且还影响你的认知能力。连老年痴呆症,都可能是端粒变短导致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有些老人长寿?因为他们的端粒长。 从出生开始,年龄越大的人端粒就越短。75岁的人平均端粒长度达到最短,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年龄。所以我们民间说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是有一定道理的。研究进一步发现,那些活过75岁的人,要么端粒比别人长,要么端粒衰减得比较慢。也就是说,人的衰老程度,其实是和端粒直接相关的。有个13岁的小女孩,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各项生理机能都退化了。这是因为一个特殊基因导致她的端粒失调。所以,虽然她的身份证年龄很小,但她已经是一个老人。这一切都在于端粒。细胞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决定了我们的宿命。 不过布莱克本有个好消息,端粒其实是可以再次变长的。1984年,布莱克本偶然在实验室发现,端粒有时候不但没缩短,反而还变长了一点。布莱克本赶紧寻找端粒增长的机制,很快她的一个学生就分离出来一种酶,他们把它命名为“端粒酶”。 人体中本来就有端粒酶。端粒可以通过端粒酶复制 DNA,从而减缓变短,甚至实现增长。也就是说,只要有充足的端粒酶,细胞就能一直分裂下去。但问题是,人体中端粒酶的活性经常不足。那如果吃点加强端粒酶的药,不就能逆转衰老吗?这样的药的确存在,而且现在有卖的,但是布莱克本警告说,你不应该吃这个药。端粒酶如果过多,某些原本不该继续分裂的细胞也会继续分裂,从而导致癌症。 你看,端粒酶不足,人会变老;端粒酶过多,人会得癌症。所以,现在有人在研究,如何在人工加强端粒酶的情况下,减少癌症的诱发。这当然是科学家的事,而对于我们来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东西影响了人体自身自然的端粒酶?为什么有些人的端粒就这么长呢? 这本书的第二作者埃佩尔,在研究中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长期照顾家里生病的孩子的妈妈们,看上去都老得特别快,看来似乎是生活压力导致了变老。在埃佩尔的建议下,布莱克本测量了这些妈妈的端粒长度。她们找到很多长期照顾患病孩子的妈妈,做了端粒测量,然后她们发现三个事实。 第一,总体来说,一个母亲照顾孩子的时间越长,她的端粒长度就越短。可是也有一些母亲,照顾孩子时间很长,但是端粒似乎也没有缩短太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关键在于你“感觉到”自己承担了多大的生活压力。 第二个事实就是,那些感受自己照顾孩子的压力特别大的母亲们,端粒是最短的。 第三,这些感受到压力最大的母亲,她们的端粒酶的活性也是最差的。也就是说,是生存压力让她们老得这么快。这就解释了伍子胥为什么会一夜白头,加速衰老。 到这里,我们这部分的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把逻辑链条梳理一遍。 首先,衰老是因为细胞不再分裂更新了;其次,细胞之所以停止分裂,是因为受到端粒长短的限制——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再其次,端粒酶的存在甚至有可能让端粒延长,但是人体的端粒酶的活性会变差,会不够用。最后,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会恶化端粒酶,加剧端粒变短,从而加剧衰老。 第二部分 那么,在“抗衰老”这个话题上,问题的关键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如何应对生活压力,而这是我们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第一部分说道,压力感会影响人的健康,导致端粒缩短。但其实,这里说的压力是相对的。比如像李嘉诚这样的人,管理那么大一个商业帝国,他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肯定要比一个照顾孩子的妈妈大得多。但是我们看,李嘉诚今年90岁了,他的健康和精神状态甚至比很多中年人要好。这里面的关键,不是绝对压力值的多少,而是这些压力给让你产生了什么情绪,如果是负面情绪居多,那就比较麻烦了,它会影响你的健康和衰老程度。短时间的负面情绪,比如生一次气,不会影响端粒。有小情绪很正常,真正影响端粒的是长期的、严重的负面情绪。我们主要说三种。 第一个情绪是“敌意”。书中举了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中年男子,性格比较强势。最近你的工作有点不顺利,身边的人跟你配合得也不是很好,你看哪儿都觉得不对。工作了一天,你带着不满回到家里。妻子正在做饭,而你注意到,厨房的桌子上摆着很多没有用的广告。你心想,早上走的时候你已经告诉妻子把广告垃圾扔掉,她怎么没扔呢?你觉得妻子太懒了,你就去指责她。 这就是敌意。你只看见了小广告,难道你没看见她在做饭吗?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抱怨排队的队伍长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觉得队伍长是因为排队的那些人都有毛病,他们都在专门跟你做对,那就不正常了。 敌意感强的人中,男性居多。敌意会让你跟周围人的关系变差,你会陷入更放纵的生活方式,比如贪吃、抽烟、喝酒。你的健康会变差,你的端粒会变短。 第二个情绪是“悲观”。悲观的人里面女性比较多。悲观,就是对事物总有一个负面的预期。 比如两个人一起在树林里散步,走着走着发现一条以前没走过的小路。正常人可能想探索这条小路,觉得走一条没走过的路很好玩,可能会有什么惊喜。可是悲观的人,一遇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总是往坏的一面想,这条路可能危机四伏,也许有野兽,也许有坏人。我们可以想见,悲观的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因为他总是预期自己处理不好,肯定是威胁感大大强于挑战感。悲观者的端粒,的确更短。 人为什么会悲观呢?悲观是一种心理保护,保护你不会感到失望。如果你事先预期很好,结果不好,你就会非常失望。结果有的人为了不失望,宁可选择了悲观。 第三个情绪是“胡思乱想”。 人是动物界唯一一个不“活在当下”的物种。别的动物都是现在干什么事儿就想什么事儿,只有人可以在干一件事儿的时候,想另外一件事。有人做过严肃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人们在一天中50%的时间段内,想的事儿都不是正在经历的事。问题就在于,很多情况下人想的是负面的东西。 Read more…
5,458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