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应用
【长知识】干细胞!端粒!DNA! 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对人们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修复DNA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先解释“人为什么会衰老”? 人之所以会衰老,有三个原因: 1、基因受损; 2、端粒缩短; 3、干细胞减少。 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原子、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其本质是去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组合(即和核蛋白组成的),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 每个人都有23对染色体。染色体内有DNA(研究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 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DNA是人体细胞的原子物质,内含有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称为“遗传因数”,是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 基因支援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资讯,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 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资讯性(根本属性),每一个DNA上含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去氧核糖核酸/DNA)。 基因是做什么用的呢:身体的基因密码、制造蛋白质、身体由蛋白质构成,维持运作还要有酵素(酶,也是蛋白质)。 身体的基本构成:DNA和蛋白质。但是DNA每天都会遭受破坏,而且不止一次两次……,而是每天上百万次的破坏。 造成DNA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氧化、炎化、糖化(糖化)等等。蛋白质一旦开始糖化,就像冻住了一样,动不了了,比如:我们脸部的肌肉下垂。不仅体内因素会攻击DNA,外在环境:空气和水的污染、放射性物质、毒素等等也会破坏DNA。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这一点,我在后面会提到。 DNA受到破坏,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身体内细胞不断分裂,每次分裂时,DNA也会跟着分裂。如果DNA遭到破坏了,基因遭到破坏了,基因密码就不完整,基因密码不完整就无法生产有用的蛋白质,如果没有有用的蛋白质,身体就会生病或早衰。 事实上,我们身体内有修复DNA的功能,(DNA修复-DNA Repairing 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能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损伤而能继续生存。而这未能完全修复并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现出来,比如细胞的癌变。一旦细胞不具备修复功能,就无法应对经常发生的DNA损伤事件,就无法生存。 因此,研究DNA修复也是探索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不同的DNA损伤,细胞可以有不同的修复反应。)有个“维修部门”。既然体内可以自己修复DNA 那为什么还需要“细胞优化管理系统”呢?这是因为,身体内完备的“维修保养机能”只能维持到30岁左右,过了这一年龄,修复机能就慢慢衰退,功能就没有这么强大了,修复的效率不断下降,无法及时修复被破坏的DNA。所以,我们就需要借助外力手段说明机体修复被破坏了的DNA。请注意,我们的重点是放在“修复DNA”上,因为我们无法阻止DNA受到伤害,即便我们每天都在修复DNA,身体依然会老化。这就要说到第二点。 端粒 (图)染色体两端黄色的部分,即端粒(染色体末端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实质为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DNA每复制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即引起细胞衰老。所以,端粒的长度反应细胞复制史和复制潜能,端粒被称为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 。)。每次细胞分裂、DNA分裂的时候,端粒就会缩短,分裂至60次左右,端粒几乎就没有了,此时,细胞就无法再分裂、复制,生命也就停止了。端粒变短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衰老进程。除了DNA被破坏和端里变短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会使我们衰老。 干细胞 保持/保证我们身体里的干细胞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干细胞是细胞的一种,也含有DNA,也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修复干细胞(干细胞-StemCell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le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万用细胞”)避免干细胞的数量减少。 我们有着健康、长寿的梦想,我们必须还要有,好的产品和完整的系统 – 通过细胞的优化,把前面提到的观点落到实处,从而打造我们的好身体。 1,72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1,72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抗衰老行业专家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 端粒的发现者之一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FRS(英语: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1948年11月26日-),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与格雷德和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学习经历 布莱克本出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父亲哈罗德和母亲马西娅均为医学从业人员。布莱克本7岁到9岁间在朗塞斯顿上学。后来,由于家庭搬迁到墨尔本,她便在那里完成了中学教育。中学毕业后,她获得奖学金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于1970年和1972年先后取得生物化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77年,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1978年上半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1978年7月,布莱克本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学系,担任助理教授,1983年升任副教授,1986年起担任教授。1990年,她转投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并于1993年至1999年间任该系主任。目前,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莫里斯·赫茨斯坦生物学与生理学教授”(Morris Herzstein 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Physiology),同时也在索尔克研究所兼任客座研究员。 在研究中,布莱克本与杰克·绍斯塔克发现,端粒中一段独特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而布莱克本又与她指导的博士生卡罗尔·格雷德鉴别出了参与端粒DNA复制的一种逆转录酶——端粒酶。他们发现,端粒变短则细胞衰老,而端粒酶的活性能够维持端粒的长度。这些研究成果对癌症及其他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2002年至2004年间,布莱克本曾担任美国总统生物伦理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委员。有观点认为造成她离职的原因是她公开批评布什政府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政策。约有170名研究人员在一封给布什总统的公开信上签名,声援布莱克本。 荣誉与奖励 布莱克本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出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2000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 2007年,《时代》杂志将布莱克本列为该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009年,由于“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布莱克本与格雷德和绍斯塔克一起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注:DNA 复制中的变异就要靠白藜芦醇来帮助修复了。 端粒(英语: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将会立即激活凋亡机制,即细胞走向凋亡。因此,端粒和细胞老化有明显的关系。一直以来都知道精、卵细胞的端粒比成年体细胞的都长许多。 我们人体内有三类细胞端粒酶是有活性的,即是说,这三类细胞的端粒是不缩短的,就是生殖细胞,干细胞和肿瘤细胞。 肿瘤,癌症细胞: 只有在其细胞被修复后,成为健康细胞后端粒延长才有意义。 6,08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6,081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端粒酶
维护端粒的营养
端粒(Telomeres)是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在控制细胞生长及寿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其端粒磨损越多,寿命越短。因此,端粒的长短可以评估机体的衰老程度。 延缓端粒缩短,即延缓衰老的微量营养素作用如下(见下图),它们在人体中形成复杂的代谢网络,每一个缺乏都可能引起极大的问题,因此,维持营养素的平衡的最优状态非常重要。 营养素与基因稳定性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有些人的致癌基因比较活跃,在外界的影响下,容易得癌症。对应起来,有些人的DNA比较容易修复,得癌症的几率相对就会小一些。 外部环境中存在许多针对遗传物质DNA的损伤因素。DNA损伤可导致多种疾病,如发育缺陷、过早老化、癌症等。因此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对于防止癌症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下图中的功能性营养素对于维持DNA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内容摘自 王树岩医生原创撰写 2,69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2,69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端粒酶
生命是蜡烛,烧得快就死得快
[ESC 2015] 诺奖获得者:生命是蜡烛,烧得快就死得快 201健康杂谈 在英国伦敦举办的欧洲心脏病学(ESC)大会上,中国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故事,被当成重压之下、人体受伤害的典型。 伍子胥被楚兵一路追杀,到了昭关。昭关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伍子胥满怀忧愁,寝不能寐,身心如在芒刺之中,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这就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故事。 中国还有很多一夜白头的故事,比如白毛女和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 一夜白头或许有点夸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压力、忧伤、悲伤和精神受到刺激等情况,头发容易变白。 在ESC 2015的主旨演讲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LaureateElizabeth Blackburn)指出,端粒与细胞衰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端粒越短,细胞也就越衰老。 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当端粒缩短到一定长度时,细胞就会失去活性而死亡。 Blackburn把端粒比作蜡烛,随着燃烧,蜡烛也就越来越短,就像生命逐渐走向尽头。 她认为,人在长期面临较大的压力时,端粒的长度将会受到影响,继而抵抗力下降,疾病缠身,这些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心理疾病。 她列举了几项研究,使端粒缩短的因素包括慢性压力、学历低、孕期的精神压力、儿童期创伤、吸烟、虐待、幼年疾病和不健康饮食。 Blackburn推测,上述行为和疾病相关,有可能是慢性炎症,细胞分裂的速度加快,以替换原有的细胞,而细胞分裂的频率高,端粒便会缩短。还有研究发现,端粒结构对氢自由基的敏感性增加,加速端粒缩短。 Blackburn解释,DNA就像很长的两股细绳,通常DNA像螺线管一样缠绕着,形成相对粗短的染色体。端粒就是染色体的“绳头”,来固定和保护染色体的末端。 端粒像是绳子一端包绕的“塑料头”,保护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避免各种因素的损害。但在端粒变短后,这个塑料头就丢失了紧密包绕绳头的作用,导致遗传的不稳定性。 如果端粒结构被破坏,染色体末端DNA“断茬”暴露,绝大多数情况下,细胞会启动死亡预案,走向衰老和死亡。 在心血管领域,有研究发现,在73岁以下人群中,端粒长度每减少1 kb,发生心梗的危险性增加3.08倍,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增加3.22倍。 端粒检测其实不算新事物了,目前距Blackburn获奖已经6年了,但有关端粒的研究并未带来那么多惊喜,还存在很多争议。Blackburn在2011年底开展面向公众的端粒长度检测分析服务,欧洲也有类似的公司为寿命预测提供参考,声称可以“死期检测”。 端粒虽然与细胞老化有关,进而影响衰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Blackburn也表示,生命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程,它有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端粒仅仅是其中之一。 在大会第二天的Meet the legend环节上,Blackburn也承认,研究越多,越感觉未知的东西太多,端粒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针对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端粒缩短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还是结果?也可能仅仅是衰老的旁观者。 由于今年ESC大会的主题是“环境和心脏”,因此组委会把诺贝尔奖Blackburn这位大神请出来,大讲特讲端粒这一领域。其用意很明显,就是强调生活方式和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端粒或许是一个中介,或者是预测因素。 虽然关于端粒还有很多争论,通过延长端粒来延年益寿还尚需时日,但改变生活方式也能使端粒得到保护或延长,进而延长寿命。 Blackburn说,接受教育、减轻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运动和与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饮食的人,端粒缩短的速度较慢。 美国预防杂志曾刊文指出,如果通过打坐放松身心、经常进食全谷食物和鱼类、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每周6天坚持每天步行30分钟等方式,能够延长端粒,从而延年益寿。 虽然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程,有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端粒或许是衰老的表象,不一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生命需要维护,或许就像Blackburn说的,生命是一根蜡烛,烧得快,也就死得快。 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相信很多人还没有听过端粒是什么, 我以前做了许多年的营养保健品也不知道端粒也什么。 — 简单的说 端粒就像细胞生命的计数器 — 倒计数器,越短细胞寿命就越短。而现在的营养素可以做到启动端粒酶,延长和修复端粒,从而让人体更健康,更长寿。 2,01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2,01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端粒酶
【视频】威廉.安泽列格博士介绍端粒酶
端粒 – 又称生命时钟。 抗衰老先驱 : 婕斯公司医学顾问 威廉.安泽列格博士Dr. William Amzallag 介绍端粒酶 理论上我们基本上都能活120岁! 2,26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2,267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健康
【新闻直播间】 端粒酶疗法有望成肿瘤治疗新手段
但科技的发展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只是你资讯不够新而已. 终于5月9号央视才作了关于端粒酶的报道.先看看报道是怎么说的吧! (2015诺贝尔医学峰会) 再看看2009年央视的新闻报道. 1,58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1,584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