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让人欢喜,让人愁。

不喝的人没必要改变习惯 ——— 咖啡的好处 ——— 归纳起来,医学专家一般认为,喝咖啡的好处有: 一是,咖啡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咖啡的烟碱酸含有维他命B,烘焙后的咖啡豆含量更高。并且有游离脂肪酸、咖啡因、单宁酸等。 二是,咖啡对皮肤有益处。咖啡可以促进代谢机能,活络消化器官,对便秘有很大功效。使用咖啡粉洗澡是一种温热疗法,有减肥的作用。 三是,咖啡有解酒的功能。酒后喝咖啡,将使由酒精转变而来的乙醛快速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而排出体外。 四是,咖啡可以消除疲劳。要消除疲劳,必须补充营养、休息与睡眠、促进代谢功能,而咖啡则具有这些功能。 五是,咖啡可预防胆结石。含咖啡因的咖啡,能刺激胆囊收缩,并减少胆汁内容易形成胆结石的胆固醇。 六是,常喝咖啡可防止放射线伤害。 七是,咖啡的保健医疗功能。咖啡具有抗氧化及护心、强筋骨、利腰膝、开胃促食、消脂消积、利窍除湿、活血化淤、息风止痉等作用。 八是,咖啡对情绪的影响力。实验表明,咖啡因对一个人的机警和情绪会带来良好的影响。  ——— 咖啡的危害 ——— 过量饮用会付出健康代价 相同的,也有专家总结了咖啡对人健康的危害。专家认为,通常一杯咖啡,含咖啡因60—65mg,摄取过多的咖啡因,容易发生耳鸣心肌亢进(心脏跳动迅速,脉搏次数增加),及脉搏跳动不均。所以必须适量饮用咖啡。 咖啡易引起骨质疏松症。咖啡因易与人的游离钙结合,并经尿排出。游离钙的减少必然引起结合钙的分解,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咖啡还易引起糖尿病。芬兰和美国都是消费咖啡最多的国家,调查分析发现,这两个国家中患糖尿病的人数也最多。其中,芬兰人的咖啡消费量居世界之首,该国的糖尿病患者也是世界最多的。相反,日本人的咖啡消费量在世界是最少的,糖尿病患者也最少。研究者分析认为,咖啡饮料中含有的咖啡因可以透过胰脏而沉淀到胎儿组织中,尤其是胎儿的、大脑,使出生后的婴儿可能患糖尿病。 不孕症、流产也与咖啡有关。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饮1杯咖啡的妇女比不饮咖啡的妇女易患不孕症;而孕妇每天摄入咖啡因超过200毫克,流产风险会增加一倍。 此外,咖啡会造成钙质流失。虽然目前并沒有直接证据,显示咖啡因会导致骨质疏松症,但是有一些研究指出,咖啡因使尿中排出的钙增多,从而增加患骨质疏松的危险。 咖啡还会对胃溃疡患者不利。由于咖啡会促进胃液分泌,促进胃酸增加,故有胃溃疡的患者在喝咖啡时,要多加注意,切勿过量,更不要空腹喝咖啡。 “咖啡因在肠道内会干扰钙、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所以儿童等不要喝咖啡。成年人喝咖啡的时候,也尽量不要与食物混杂。如果喝咖啡的话,每天喝1、2杯是可取的,不要喝太多。” 更需要注意的是咖啡现在大都是大规模产业化的产物,许多里面都含有不少的不利于身体的添加剂和香料。 要喝最好也喝有机的咖啡豆自己碾磨的最好。 要不要喝,自己拿主意吧。 1,36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1,363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为什么白藜芦醇能修复DNA,能使您更年轻,更健康?

人类只有一种病:什么病?- 细胞病、基因病! 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里根川进指出:基因受损是万病之源。 2009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发现,破译了千百年来人类生死轮回的奥秘,震惊了全世界:即“人体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脱落是人类亚健康疾病的根源;而染色体端粒的长短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 而另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发现“基因受损是万病之源” 现代科学证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人体衰老、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受损或基因突变。 由于药物、食物、化妆品、电脑射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基因随时受到损伤,也随时在自我修复,当自愈系统功能下降时,基因受损程度超过自我修复速度,就会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基因病: (一)轻度基因受损:当细胞的DNA新陈代谢功能减弱时,生命力便下降,器官功能减弱,表现为乏力、睡眠质量不 高、体质差、易感冒、皮肤发暗、无弹性等未老先衰的现象。 (二)中度基因受损:细胞的DNA新陈代谢功能失调,表现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栓、 肝病、胃病、肺病、前列腺肥大等躯体疾病。 (三)重度基因受损:细胞的DNA新陈代谢功能严重出错,基因发生变异,直接表现为肿瘤,白血病、癌症等。 全球知名医学博士Dr. William Amzallag 威廉.安泽列格主持抗衰老电视频道科普视频第五集:《沛泉菁华》(英文+中文字幕) 为什么白藜芦醇对我们很重要?   为什么白藜芦醇能对我们的DNA进行修复? 因为白藜芦醇中含有抗氧化物,抗氧化能力非常强。 科学家已经发现“人如果吃得少一点,就可以活的长一点”;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的食量减少40%,寿命就可以增加30%。 这是因为细胞内虽然有2-3万个不同的基因,却并非每个基因每一天都在勤奋地工作。其中有些基因在休息、休眠,这些基因有可能会在某个时刻醒来,有些基因却是很难醒过来,除非,当人体遭遇了重大打击、伤害或威胁的时候,这些基因会被唤醒。比如:极度饥饿。以节省食量来换取长寿似乎是个好消息,但是我们愿意饿肚子吗?事实上,很难做到。 这些就是可以让我们生存下去的基因,其中有“长寿基因1号”(SIRT1)“长寿基因3号”(SIRT3),它们是让我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基因。你们猜,这两种基因醒来之后会怎么样?会不会让我们身体的机能发挥得更强?新陈代谢、免疫功能会更强? 科学家们在思考,有什么办法不必把食量减少40%,也可以唤醒长寿基因。他们发现红酒里的成分可以做到。红酒里有丰富的物质,其中的“红酒多酚”和酿制红酒的紫葡萄皮含有的“白藜芦醇”可以唤醒沉睡的长寿基因的。 长寿基因之所以能被唤醒,是担心身体遭受威胁,它的作用是为身体产生更多能量去抵御威胁。基于这个作用机制,白藜芦醇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改变:能量增加,肌肉强度增加,肌肉的协调能力增加,专注力和记忆力增强,体内脂肪的燃烧速度变快。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内部会时常发生“发炎”(非感染性炎症)的状况,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只是会感觉到这里那里疼痛不舒服不舒展。白藜芦醇则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有了白藜芦醇就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能力,不易生病,更加长寿。 白藜芦醇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我们去修复DNA、唤醒长寿基因,使我们更健康、更长寿。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对白藜芦醇有专门的介绍(详见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看)。 ABC News芭芭拉討論白藜蘆醇防老化的重要性(中文字幕) 美国顶尖新闻主播女皇Barbara Walters对哈佛大学Dr. David Sinclair博士针对白藜芦醇功效进行独家专题采访。 由于发现了白藜芦醇的强大功效,Sinclair博士当选美国最权威杂志 – 2014年四月《时代周刊》评选的当代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百大人物之一;政治领域有奥巴马,电子商务领域有中国马云,医疗保健领域就有他!   我是大医生  — 生死十二秒  第一保命要素 – 白藜芦醇 很多朋友说我也服用白藜芦醇并不见什么效果。白藜芦醇有两个特性,限制了其实际的应用: 不溶于水,只溶于酒精 极易被胃酸破坏,而且在体内不超过3个小时就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而失去功效。 因此选择好的产品就要考虑吸收和其生物利用度。无凝婕斯RESERVE凭借冷凝胶离子存储技术和口腔粘膜吸收技术使用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度。加上其中每包白藜芦醇的含量超过75mg(第三方检测白藜芦醇含量超过175mg)。从而使其拥有如此出众的效果,6年时间销售达到全球130多个国家地区。非其它公司的白藜芦醇能相比。 没有比数据更能说服人的。 注意这可是不是通过打广告而得出来的销售数据,而是通过口碑相传,全是会员真心分享并受到大家认可,才会有如此傲人的成绩。 2,300 total Read more…

2,300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 端粒的发现者之一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FRS(英语: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1948年11月26日-),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与格雷德和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学习经历 布莱克本出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父亲哈罗德和母亲马西娅均为医学从业人员。布莱克本7岁到9岁间在朗塞斯顿上学。后来,由于家庭搬迁到墨尔本,她便在那里完成了中学教育。中学毕业后,她获得奖学金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于1970年和1972年先后取得生物化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77年,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1978年上半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1978年7月,布莱克本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学系,担任助理教授,1983年升任副教授,1986年起担任教授。1990年,她转投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并于1993年至1999年间任该系主任。目前,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莫里斯·赫茨斯坦生物学与生理学教授”(Morris Herzstein 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Physiology),同时也在索尔克研究所兼任客座研究员。 在研究中,布莱克本与杰克·绍斯塔克发现,端粒中一段独特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而布莱克本又与她指导的博士生卡罗尔·格雷德鉴别出了参与端粒DNA复制的一种逆转录酶——端粒酶。他们发现,端粒变短则细胞衰老,而端粒酶的活性能够维持端粒的长度。这些研究成果对癌症及其他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2002年至2004年间,布莱克本曾担任美国总统生物伦理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委员。有观点认为造成她离职的原因是她公开批评布什政府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政策。约有170名研究人员在一封给布什总统的公开信上签名,声援布莱克本。 荣誉与奖励 布莱克本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出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2000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 2007年,《时代》杂志将布莱克本列为该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009年,由于“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布莱克本与格雷德和绍斯塔克一起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注:DNA 复制中的变异就要靠白藜芦醇来帮助修复了。 端粒(英语: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将会立即激活凋亡机制,即细胞走向凋亡。因此,端粒和细胞老化有明显的关系。一直以来都知道精、卵细胞的端粒比成年体细胞的都长许多。 我们人体内有三类细胞端粒酶是有活性的,即是说,这三类细胞的端粒是不缩短的,就是生殖细胞,干细胞和肿瘤细胞。 肿瘤,癌症细胞: 只有在其细胞被修复后,成为健康细胞后端粒延长才有意义。 6,236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

6,236 total views, no vi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