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命D (Vitamin D),又稱維生素D,是維持健康的一種基本營養素,也是類固醇荷爾蒙家族成員之一,在20世紀初被發現可以預防兒童佝僂病,被稱為D,因為它是被發現的維生素序列中的第四種 在全球範圍內,它的缺乏是影響所有年齡和種族群體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已經超過了缺鐵成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症 其主要的兩種亞型是維他命D3(膽鈣化醇)和維他命D2(麥角鈣化醇),它們具有相似作用,內文中不會區分這些亞型,除非另有說明 目錄 維他命D是什麼? 維他命D缺乏或不足有什麼症狀? 容易缺乏維生素D的族群有哪些? 維他命D被推薦的實證功效(好處)有哪些? 1.有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2.有益肌少症 3.有益慢性蕁麻疹 4.有益良性陣發性位姿勢性眩暈 5.有益睡眠障礙 6.有益膝骨關節炎 7.有益肺炎防治 8.有益新冠病毒感染 9.降低子癇前症發生率 10.有益自閉症 11.有益慢性阻塞性肺病 12.有益癌症事件 13.有益結核病 14.有益幽門螺桿菌感染 15.有益妊娠期糖尿病 16.有益血脂調節 17.提升男性荷爾蒙(雄激素) 18.減少低出生體重和小胎齡出生事件 19.幫助減重(減肥) 20.預防心血管疾病 21.有益多發性硬化症 22.有益氣喘改善 23.有益重度憂鬱症 24.有益2型糖尿病 25.降低早產率 26.有益多囊卵巢綜合征 27.有益年長者運動能力(行走速度)? 28.改善下背痛? 29.有益異位性皮膚炎 30.有益血壓調節 31.有益女性型態掉髮 32.降低認知功能障礙機率 33.降低感冒事件:急性呼吸道感染 34.改善乳癌預後及死亡率 35.有益疲勞現象 36.有益大腸激躁症 37.降低精神分裂症發生率 38.影響住院患者死亡率 39.降低後代喘鳴及氣喘機率 維他命D 如何補充?劑量及攝取量如何決定? 維他命D何時吃? 補充維他命D有副作用嗎?劑量多少算過量 服用維他命D的安全注意事項(5大使用禁忌) 該補充維他命D2或D3,哪種人體吸收率較高? 如何知道缺乏維他命D ? 維他命D的主要(天然食物)來源? 要曬多久的太陽才能得到充足的維他命D?使用這款APP報你知 維他命D是什麼? 維他命D是一種微量營養素,可代謝為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的多功能類固醇激素,除了是維持鈣平衡和骨骼健康的重要部分,也通過與遍部全身的受體(vitamin D receptor)結合(如大腦,血管,前列腺,乳房和免疫細胞),直接地或間接地影響2千組以上的基因,但也有非基因組的快速作用,包括對內皮的直接穩定作用 維他命D經證實的生理活性還包括:抑制細胞增殖和誘導分化,抑制血管生成,刺激胰島素分泌,誘導細胞凋亡,抑制腎素的產生,刺激巨噬細胞的生產。 目前研究也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許多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包括代謝異常、骨軟化、骨質疏鬆、肌肉無力、髖部骨折、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尚無一種營養素、藥物、荷爾蒙能像維他命D一樣,能得到如此多且對人體有益的科學驗證。 維他命D缺乏或不足有什麼症狀? 以下列出可能的非專一性臨床徵狀 經常生病或感染 容易疲倦 關節、骨骼或肌肉疼痛 憂鬱及情緒低落 傷口難以癒合 骨密度降低或經常性骨折 頭髮稀疏或易脫落 容易缺乏維生素D的族群有哪些? 年長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會變薄,這使得皮膚在陽光下更難產生維生素D3 而部分年者者因關節退化導致行動不便,經常足不出戶。這意味著接觸陽光的機會更少,而陽光是自然提高維生素D水平的最佳途徑。 膚色較深:這代表皮膚中有更多的黑色素,濃度越高有助於保護皮膚免受太陽紫外線的傷害 然而,它也會降低人體從皮膚中生成維生素D3的能力,這可能會使你容易缺乏維生素D3 居住離赤道較遠的地方:靠近赤道的地方全年陽光充足。相反,離赤道較遠的國家全年日照較少(尤其是在冬季,日照更少)。 患有脂肪吸收功能不佳相關疾病: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因此吸收程度也取決於腸道從飲食中吸收脂肪的能力。 因此,患有脂肪吸收功能不佳相關疾病的族群易缺乏維生素D,包括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disease)、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肝病以及接受過減肥手術患者 維他命D被推薦的實證功效(好處)有哪些? 1.有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是代謝綜合征(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壓、胰島素抵抗、肥胖和血脂異常)的肝臟表現(定義是基於存在≥5%的肝脂肪變性),是一種包括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纖維化和肝硬化的臨床病理情況,並且在沒有過度飲酒證據的個體中觀察到,約影響20%至35%的成年人 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的潛在變異,發生在10%至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可使他們易患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6則隨機對照試驗)指出,與對照組相比,補充維他命D有助於改善下列人體測量和生化指標,包括:體重(Weight)、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丙氨酸轉氨酶(ALT)、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Sugar)、胰島素(insulin)胰島素抵抗(HOMA-IR)。註1 *結論: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補充維他命D或許能帶來正面幫助,但受限於小樣本數,仍需更多研究確認最佳劑量和使用時間 2.有益肌少症 肌肉品質和力量的減少是人類衰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種退化被概括為“肌少症”(Sarcopenia),這是一種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的綜合征,是一種肌肉骨骼疾病 相關退化估計40歲開始,並在大約50歲時可檢測到,分別以每年1%至3%的速度發生。其進展與骨折、代謝功能障礙、心臟和呼吸系統疾病發展、死亡率和整體生活品質密切相關。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9則隨機對照試驗,共1420位肌肉減少症參與者)指出,結合補充維他命D、蛋白質和運動可以顯著增加握力,也顯示出增加肌肉品質的趨勢。註2 *結論:在肌肉減少症的標準治療方案中加入維他命D可能有助於功能恢復 3.有益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以暗紅色、凸起、發癢的腫塊為特徵的皮疹,約影響15%-20%的人口,它被分為急性蕁麻疹(6週以下)或慢性蕁麻疹(每週至少發作兩次,持續6周以上),女性與男性的比例約為 2:1 慢性蕁麻疹可進一步分為兩種不同的亞型,即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病變是自發發生)和慢性誘導性蕁麻疹(需要特定的誘因,可以是藥物、物理刺激或壓力導致蕁麻疹的發生)。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7項觀察性研究和5項介入研究)指出,針對蕁麻疹群體,特別是成年慢性蕁麻疹患者,可能與血清25(OH)D濃度較低有關,而藉由補充維他命D可減輕嚴重程度並改善生活品質。註1 *結論:針對成人慢性蕁麻疹,補充維他命D或許能帶來正面幫助,但受限於小樣本數和異質性,仍需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 4.有益良性陣發性位姿勢性眩暈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是最常見的外周前庭末端器官疾病,以一種突然的、短暫的旋轉感覺為典型,並伴有特徵性的眼球震顫(終生患病率為2.4%,發病高峰約為50至60歲,女性為多,比例約為2比1或3比1) 症狀是由頭部位置的變化引起的,其嚴重程度從輕微的頭暈到可能引起噁心或嘔吐的衰弱發作,並嚴重妨礙日常功能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7則對照試驗,共1133名良性陣發性位姿勢性眩暈患者)指出,補充維他命D可顯著降低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復發和改善維生素D缺乏。註1 *結論:針對良性陣發性位姿勢性眩暈,補充維他命D或許能帶來正面幫助,但受限於小樣本數和異質性,仍需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 5.有益睡眠障礙 失眠(Insomnia)是對睡眠時間和睡眠品質不滿意的一種疾病,代表難以啟動和維持睡眠,而且容易在清醒來後就無法再入睡 失眠增加了許多健康問題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動脈高血壓、心肌梗死和慢性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認知障礙、抑鬱症等,給社會和個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全世界約有30%的人口患有失眠症,只有大約10%的患者得到了適當的治療。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5則研究)指出,睡眠障礙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常低於正常人,而補充維他命D能改善睡眠質量(以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衡量)。註1 *結論:針對睡眠障礙,補充維他命D或許能帶來正面幫助,但受限於現有證據的低質量,仍需更多研究加以佐證 6.有益膝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關節炎最常見的形式(常見於手部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足部、脊柱等負重關節),特徵是關節軟骨的漸進解體,在軟骨病變的底部和關節邊緣(骨贅)形成新骨,並導致慢性殘疾 大多數65歲以上的人都有骨性關節炎的影像學證據,而年齡、性別、體重、重複性創傷、職業活動、基因、性別、下肢發育不良和遺傳是影響骨關節炎表現的重要危險因素。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6則隨機對照試驗,共1599名骨關節炎患者)指出,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改善退化性膝關節炎量表(WOMAC)評分,包括疼痛評分、功能評分和僵硬評分。註1 在亞組分析(subgroup analysis)中發現,降低僵硬評分效果以維生素D劑量少於2000 IU最為顯著 另外,補充維生素D能減少關節滑膜液量的進展,但對於改善脛骨軟骨體積、關節間隙寬度及骨髓病變,無統計學上的意義。 *結論:針對骨關節炎,補充維生素D或許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狀態,但對於防止結構性進展沒有臨床意義,需要更多大型長期試驗進一步驗證。 7.有益肺炎防治 肺炎(Pneumonia)是由細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這些綜合征會導致不同的表現和後遺症,特別是在年長者和免疫抑制人群中 未治療或治療不足的肺炎併發症包括呼吸衰竭、敗血症、轉移性感染、膿胸、肺膿腫和多器官功能障礙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3則隨機對照試驗,共4786位參與者)指出,補充維他命D顯著提高血清25(OH)D水平,並降低肺炎重複發作機率。註1 亞組分析顯示,在人口為兒童、病程小於3個月、維他命D劑量大於 300000 IU的試驗參與者中,維他命D補充對肺炎重複發作的降低作用更大 另外,在隨訪時間小於3個月的分層隨訪中, 重症監護室/住院率下降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高劑量維他命D干預或許可通過增強免疫效果降低肺炎重複發作的機率 8.有益新冠病毒感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 infection)目前成為全球性嚴重的健康問題,雖然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甚至不需要住院治療,但近30%的成年患者出現嚴重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甚至伴有敗血症(sepsis)或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以及多器官(腎、肝、心)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全身併發症患者需要重症監護,死亡風險更高。由於缺乏有效的抗SARS-COV-2藥物,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支持性治療。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包含9則研究)指出,血液維他命D水平與COVID-19的感染風險、嚴重性和死亡率明顯相關,缺乏者的感染機率上升,預後也較差。註1 另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0則病例對照研究,涉及376,596名參與者)指出,維他命D缺乏或不足與COVID-19風險增加相關,此外,COVID-19陽性個體的維他命D水平低於陰性個體。註2 *結論:維他命D缺乏或不足與較高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率及較差的預後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評估補充維他命D對COVID-19臨床嚴重程度和預後的影響。 9.降低子癇前症發生率 子癇前症(Preeclampsia,又稱前兆子癇或妊娠毒血症)是一種嚴重的妊娠併發症,影響5%至8%的妊娠。它增加了胎兒和孕婦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其典型特徵是妊娠期新發的高血壓和蛋白尿。 全球每年約有72000名孕婦死于子癇和嚴重子癇前症。是僅次於出血的孕產婦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關疾病風險因子有:慢性高血壓/腎臟疾病、孕前的糖尿病(10%至35 %)、結締組織疾病(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血栓形成傾向、肥胖和胰島素抵抗、40歲以上、子癇前症/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母體為小於胎齡兒、先前生產曾發生宮內生長遲緩、胎盤早剝、宮內胎兒死亡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7則隨機對照試驗,共4777位孕婦)指出,孕期服用維他命D可以降低子癇前症的風險(幅度約63%),而補充到妊娠20周,相關風險更進一步降低。註1 另外,子群分析(Subgroup analyses)顯示,風險值的降低與補充時間(直到分娩與否)、干預類型(單獨服用維生素D或與鈣聯合服用)、孕婦年齡和研究設計無關 *結論:孕期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子癇前症發生風險,但仍需更多設計精確的研究確認最佳劑量 10.有益自閉症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組神經發育障礙,患者可能有以下特色:難以表達和理解某些情緒、理解他人情緒有困難、表達性語言障礙、非正常的眼神接觸、喜歡儘量少的改變、使用玩具的方式受到限制、喜歡孤立地玩(每1萬人中約有90至250人患病) 據兒童的主要症狀,自閉症譜系障礙由不同的亞群組成,包括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和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3則隨機對照試驗,共203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指出,補充維他命D可以改善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典型症狀(以社會反應能力量表和兒童自閉症評定量表得分衡量)。註1 *結論:補充維他命D對於改善兒童自閉症或許有正面幫助,但受限於小樣本數,仍需更多大型試驗加以佐證 11.有益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是一種呼吸系統阻塞性疾病, 臨床表現包括呼吸困難、慢性咳嗽、低運動能力、耳鳴、支氣管感染,晚期的另一種表現是體重減輕 吸煙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在30至60歲、肺功能正常、持續吸煙的人群中,有至少20.7%發展為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而不吸煙的人群中,這一比例為3.6% 非吸煙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哮喘、高齡、低教育水平、職業性毒素暴露和兒童期氣道感染史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5則隨機對照試驗,共2,670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指出,維生素D治療可改善肺功能評估指標(FEV1、FEV1 / FVC)、六分鐘走路測試(6-minute walk test,6MWT)、急性惡化(acute exacerbation)、咳痰及慢性阻塞肺病評估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分數。註1 *結論:補充維他命D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帶來正面幫助,但仍需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 12.有益癌症事件 癌症(Cancer)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僅次於心臟病。相關罹癌風險因子如吸煙、飲酒、紫外線照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慢性疾病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 據估計,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他們的一生中患上癌症,這個數字在世紀之交是三分之一,幸運的是,一些癌症類型,特別是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可以通過常規篩查發現,從而早期發現惡性病變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Pooled Analysis,包含2則群組研究,對象為2,304位55歲以上女性)指出,相較於血液中25(OH)D濃度小於20 ng/ml(屬維他命D缺乏)的對象,若25(OH)D大於40 ng/ml能減少67%的癌症罹患風險。註1 另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es,包含64則觀察型研究,共44165位癌症案例)指出,較高的血液維他命D數值(25OHD)與較低的癌症死亡率與疾病惡化速度有關,而維生素D受體基因變異也讓癌症事件預後變差。註2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0則隨機對照試驗,共81362名參與者)指出,補充維他命D可以降低癌症死亡率(但對於癌症發生率無幫助),且相關效果尤以下對象最顯著,如:無癌症病史,額外服用維他命D或鈣補充劑。註3 *結論:維他命D缺乏與較高的癌症發生率及不良預後有關,而經由補充或許可降低癌症相關死亡率 13.有益結核病 過去的200年裡,估計有10億人死於結核病(Tuberculosis),它感染了三分之一的人類,是世界範圍內主要的傳染性死亡原因,可比擬愛滋病毒的影響。 痰塗片陽性肺結核患者是結核病最主要的感染源,因為他們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排出攜帶傳染性桿菌的小滴核,一名未經治療的傳染性結核病患者每年可感染10至15人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5則隨機對照試驗,共1126名肺結核參與者)指出,補充維他命D並沒有縮短痰培養和塗片轉化的時間,也沒有增加痰培養陰性者的比例。註4 然而,在TaqI tt基因型的參與者亞組中,它縮短了痰培養轉換的時間,並提高耐多藥結核病痰培養轉化率 *結論:整體來說,補充維他命D對抗結核治療沒有明顯益處 14.有益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螺旋形的細菌,主要在人的胃中分佈,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感染之一,全球50%以上的人口的胃粘膜中都有幽門螺桿菌的存在。 幽門螺桿菌定植可導致所有感染者的慢性胃炎,大多數感染是無症狀的,然而長期感染增加了發生位點特異性疾病的風險。10%至15%的感染會導致消化性潰瘍,95%的十二指腸潰瘍和80%的胃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有關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0則研究)指出,幽門螺桿菌呈陽性反應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較低。註5 此外,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具有較高的維他命D水平,而缺乏維他命D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失敗率較高 *結論:維他命D可能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重要保護因子,但相關結果仍需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 15.有益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定義為妊娠期間首次發現任何程度的葡萄糖耐受不良,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據估計,全球每7個活產嬰兒中就有1個受到該病的影響 發病相關危險因數有:孕婦年齡增加、肥胖、種族背景、巨大胎兒病史、既往不良妊娠結局、羊水過多2型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期糖尿病史。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6則隨機對照試驗,共454位妊娠中期或晚期被診斷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指出,相較於安慰劑或未治療對象,補充維他命D可以減少新生兒併發症,如高膽紅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羊水過多(polyhydramnios)以及母嬰住院治療的需要(但受限於小樣本數,證據力偏低)。註6 *結論:截至目前,未有高品質證據能證明妊娠期糖尿病補充維他命D能改善葡萄糖代謝及母嬰相關併發症 16.有益血脂調節 血脂水平(Serum lipid profile)是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的重要指標,目前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常規檢測手段 測試包括四個基本參數: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常見異常可分為血漿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漿三酸甘油酯升高和血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41則隨機對照試驗,共3434名參與者)指出,補充維生素D有助改善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無明顯改善)。註1 另外,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改善在維生素D缺乏的參與者中更為明顯。 *結論:針對維生素D缺乏的高血脂對象,額外補充對於血脂調節或許有正面幫助 17.提升男性荷爾蒙(雄激素) 男性荷爾蒙,又稱雄激素,或男性性激素,被定義為一種能夠在生殖組織(特別是生殖道、第二性征和生育能力)中發展和保持男性特徵的物質,並有助於身體組織的合成代謝狀態。 睪固酮(Testosterone)是成熟雄性哺乳動物循環中的主要雄激素之一,與睪丸下降、精子發生、陰莖和睾丸增大、性欲增強、毛髮類型、聲音變化、聲音變低沉有關 睪固酮水平會隨著老化而下降,並出現睾丸尺寸減小、性欲下降、骨密度降低、肌肉品質下降、脂肪產量增加和紅血球生成減少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8則,共1061名成年男性參與者)指出,補充維他命D(日劑量從600 IU到4000 IU到每週60000 IU不等,干預期6到144周)對總睪固酮(total testosterone)和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沒有顯著影響。註1 *結論:截至目前,無證據能支持補充維生素D能提升男性荷爾蒙,但受限於研究數量有限及可能干擾因子,仍需更多大型隨機對照試驗加以佐證 18.減少低出生體重和小胎齡出生事件 低出生體重(Low birth weight)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出生低於2.5公斤。據估計,全球每年有15%至20%的新生兒出生時體重較輕 此外,低出生體重和小胎齡由於多種器官系統的不成熟,可能提升顱內出血、呼吸窘迫、敗血症、失明、胃腸道疾病、長期神經功能障礙、語言發育障礙、學習成績受損、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風險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3則隨機對照試驗)指出,母體於孕期補充維生素D(單獨補充,不與其它微量營養素結合)除了對新生兒出生體重、長度和頭圍有積極的影響,還能降低低出生體重(low birthweight)和小於胎齡兒(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的風險。註1 *結論:維生素D是胎兒生長發育的必要營養素,對新生兒的大小有正向的影響,而由於研究數量有限,仍需更多研究進一步評估遺傳、環境、社會人口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 19.幫助減重(減肥) 超重(overweight)和肥胖(obese)是日常能量攝入和能量消耗失衡的結果,導致體重過度增加,是僅次於吸煙的第二大可預防死亡原因。 超重和肥胖是根據體重指數(BMI)來定義,即體重(kg)除以身高平方(m),健康的BMI範圍是18.5至24.9 kg/m2。超重定義為BMI在25至29.9 kg/m2之間,肥胖定義為BMI≥30 kg/m2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1則隨機對照試驗,共947位超重及肥胖成人參與者)指出,補充維他命D能降低身體質量指數(-0.32 kg/m2)和腰圍(-1.42 cm),但對於體重指標未有顯著影響。註1 背後機制可能與維他命D抑制甲狀旁腺素激素、支持腸道鈣吸收、刺激胰島素受體有關 *結論:補充維他命D對於減重或許能帶來正面幫助,但受限於所包含研究的異質性,能需更多研究確認其臨床效益 20.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是指與心臟和循環系統有關的所有疾病。 這些疾病可由可改變或不可改變因素引起,可改變因素如:吸煙、身體活動、飲食健康、血壓、體重、葡萄糖和膽固醇水平 不可改變的因素引起如:年齡、性別、家族史,尤其是一級親屬在55歲(男性)或65歲(女性)之前發病(如: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遺傳危險因素。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1則隨機對照試驗,共83291位參與者)指出,與安慰劑相比,補充維他命D與減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無關,也與心肌梗死、中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的次要指標無關。註1 *結論:截至目前,未有證據能證明補充維他命D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21.有益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炎症性脫髓鞘疾病,常見於高緯度地區居民,且女性的罹病風險高於男性(性別比2.5:1) 此病導致繼發性巨噬細胞聚集和隨後的髓鞘破壞,因此被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所有的神經功能(運動、小腦、腦幹、感覺、括約肌、視覺、心理狀態)都可能在攻擊中受損 一則考科藍文獻回顧(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s,包含12則隨機對照試驗,共933位多發性硬化症患症)指出,補充維他命D對於年復發率(annualised relapse rate)、擴展殘疾狀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釓增強T1病變(gadolinium-enhancing T1 lesions)指標改善無明顯效果。註1 *結論:截至目前,口服維他命D對於多發性硬化症改善無明顯幫助,但受限於所包含研究的高偏倚風險,仍需更多研究確認其臨床效益 22.有益氣喘改善 氣喘(Bronchial asthma),又稱哮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和咳嗽,通常是在晚上或清晨發作。 其特點是支氣管高反應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和可變的氣流阻塞,這往往是可逆的,無論是自發或經由治療。 大約10%的兒童和5%的成年人患有支氣管氣喘。最大危險因子是異位性體質,例如,針對花粉、塵蟎、真菌或動物源性蛋白產生IgE抗體的遺傳傾向有關。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4則隨機對照試驗,共1421位氣喘患者)指出,充維生素D可顯著降低氣喘惡化率(幅度達27%)。註1 在亞組分析中發現,氣喘惡化率(rate of asthma exacerbation)的改善以維生素D不足(vitamin D < 30 ng/ml)對象最為顯著 而用力呼氣一秒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的改善則以維生素D不足及氣流限制對象(air limitation定義為FEV1% < 80%)較顯著 *結論:維生素D對於改善氣喘或許有正面幫助,特別是維生素D不足的族群,但受限於小樣本數、臨床異質性等潛在干擾因子,仍需更多研究加以佐證 23.有益重度憂鬱症 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也被稱為臨床憂鬱症。 在美國,大約7%至9%的成年人每年經歷一次重度抑鬱症發作,估計有800萬人符合重度抑鬱症的標準 雖然引發重度抑鬱症發展、進展的生理因素尚不清楚,但床研究表明,單胺類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有效性的改變以及受體調節差異與該病有關 其它像是心理社會因素,如社會孤立、壓力巨大的生活環境、缺乏支持/信任的關係也會增加罹患抑鬱症的風險 一則系統文獻分析(meta-analysis,包含4則隨機對照試驗,共948位重度憂鬱症患者)指出,補充維他命D對抑鬱評分有良好的影響,合併平均效應(pooled mean effect size)為0.58,代表影響程度中等。註1 *結論:針對重度憂鬱症患者,補充維他命D能帶來正面幫助,但受限於小樣本數及方法學異質性(methodological bias),仍需更多研究加以佐證 24.有益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世界各地導致嚴重併發症和殘疾的主要健康問題,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代謝紊亂,其特點是高血糖,主要是由於胰島素激素絕對(1型糖尿病)或相對(2型糖尿病)缺乏所引發 一般認為,熱量高的西式飲食加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一則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71則觀察型研究)指出,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受試者中發現,維他命D狀態與血糖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若維他命D缺乏(hypovitaminosis D)會增加高血糖與2型糖尿病的風險。註1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8則隨機對照試驗)指出,針對糖尿病前期患者或糖尿病高危人群,補充維他命D(平均日劑量3500 IU,持續6個月)可以改善血糖控制(HbA1c及空腹血糖),並降低胰島素抵抗,但效果可能依年齡、鈣攝取、維他命D缺乏、血清25(OH)D水平狀態有所差異。註2 一則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0則隨機對照試驗)指出,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補充維他命D可顯著改善血清25(OH)D水平和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且改善幅度尤以:非肥胖對象、中東族群、缺乏維他命D、基線血糖控制較佳、短時間內、大劑量服用(日劑量2000 IU)的患者最顯著。註3 *結論:維他命D缺乏會提升2型糖尿病發生率,而在部分條件下,經由額外補充能改善既有患者的血糖控制,並降低高危人群的罹病率 25.降低早產率 早產通常被定義為37周完成妊娠前的任何分娩。目前全球早產率為11.1%,但隨地域和種族的不同而有差異,非洲部分地區早產率為15%以上,一些歐洲國家早產率為5-6%,東亞部分地區早產率可能更低 早產的原因是複雜的,然而,部分誘發因素已經被確定,包括:產前出血、胎盤早剝、子宮過脹、宮頸功能不全、荷爾蒙變化、細菌感染和炎症 一則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6則隨機對照試驗及18則觀察性研究)指出,母體血液中25-OHD缺乏(25-OHD值小於50)與早產風險增加有關連,而孕期單獨補充維他命D可以降低43%的早產發生風險。註1 背後機制與維他命D改善早產相關促發因素,如感染、炎症及氧化壓力有關 *結論:孕婦缺乏維他命D會增加早產風險,而藉由單獨補充維他命D能降低相關風險值 26.有益多囊卵巢綜合征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是最常見的女性內分泌紊亂,育齡婦女患病率接近5%至10% 此病特點是卵巢分泌的腎上腺雄激素升高,常見症狀包括多毛症、月經不規則、痤瘡、無排卵不孕症、脫髮以及多囊卵巢,並伴隨其它代謝異常,包括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高血壓等。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17則研究)指出,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的血液25OHD濃度及胰島素敏感性明顯較低。另外,額外補充維他命D則缺乏治療反應(血清甲狀旁腺激素濃度、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度皆未改變)。註1 另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9則隨機對照試驗,共502位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指出,補充維他命D可能有利於卵泡發育(具有較多的顯性卵泡)和月經週期調節。註2 而近期的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7則隨機對照試驗)指出,多囊性卵巢綜合征婦女補充維生素D可顯著降低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丙二醛(malondialdehyde),並增加總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水平(但一氧化氮總谷胱甘肽(GSH)含量未有明顯改變)。註3 *結論:相較一般人,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的血液25OHD濃度較低,經由額外補充對於病況或許有正面幫助 27.有益年長者運動能力(行走速度)? 步行速度(walking speed)是一個簡單的、客觀的和總體的下肢神經肌肉功能和物理性能指標,能反映出受試者的健康、疾病、適應度和情緒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走路速度會下降,而走路速度變慢則會增加摔倒、住院以及隨後身體和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也能用於預測存活率 步態速度超過1.0 m/s是社區生活和參與的重要指標,反映了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 相比之下,步態速度小於0.6米/秒被認為是異常緩慢的,與獨立功能的下降有關 一則系統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4則觀察性研究,參與者介於51至4100位年長者)指出,血液中維他命D測定數值25OHD濃度明顯與年長者步行速度有關,相較於數值正常者,維他命D嚴重缺乏、缺乏與不足的對象步行速度顯著較慢。註1 結論:25OHD濃度與年長者的步行速度成正相關,缺乏或不足的對象其步行速度明顯較慢,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補充是否能帶來改善效果 28.改善下背痛? 下背痛(Low back pain),又稱腰背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高達84%的成年人會在一生中經歷,是導致工作力喪失的第二大原因,而在美國,每年約有500億美元花費與之相關 引發腰背疼痛的可能於許多潛在因素有關,如神經、肌肉、筋膜結構、骨骼、關節、椎間盤以及腹腔內的器官。 而急性發作通常指持續時間少於2至4周,亞急性為12周,而慢性指超過12周。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8則臨床試驗,參與者3,534人)指出,相較於任何干預手段(安慰劑、不干預或其它藥理干預),服用維他命D對於下背痛症狀改善未有顯著效果,即使在分層分析(背痛類型、補劑形式)後結果也未改變。註1 *結果:補充維他命D對於下背痛未能帶來明顯效益,且由於包含研究的小樣本數及異質性,仍需進一步確認 29.有益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種慢性或復發性炎症皮膚病,特徵為瘙癢性丘疹(伴隨漿液性滲出物),有時表皮會剝落並呈苔蘚狀,而且通常有彎曲的分佈。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生理因素未完全闡明,但目前認為它是由於表皮屏障功能障礙、免疫失調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常見的觸發因素包括食物過敏、熱、出汗、焦慮、沮喪和感染。 一則觀察型研究發現(對象為60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維生素D水平與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呈負相關。註1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4則隨機對照試驗)指出,相較於安慰劑,補充維他命D對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有潛在的重要作用,可被認為是一種安全且可接受的治療方案。註2 背後機制可能與維他命D的免疫調節作用,對於皮膚屏障的形成和恢復,減少經皮的水分流失,促進角質細胞、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的抗菌肽的產生有關 *結論:針對維他命D不足的異位性皮膚炎對象,額外補充有助緩解症狀,然而,由於遺傳、環境和其它混雜因素,仍需更多設計精確的實驗進一步驗證 30.有益血壓調節 高血壓是中壯年族群首要好發的心血管疾病,而早期發現及做好自我管理是影響疾病預後的關鍵 與高血壓有關的血管及器官併發症包括: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蛋白尿和腎衰竭,以及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的變化等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30則隨機對照試驗,參與者4744人)指出,補充維他命D3對於血壓的影響會依據劑量,治療方案,試驗時間和人口組成有所不同,其中以日劑量在800 IU以上,且年齡在50歲以上族群使用最具降壓效益(不論是健康者或高血壓患者)。註1 *結論:補充維他命D3對於中壯年以上族群可能有降血壓的效果,但仍需更多實驗進一步驗證 31.有益女性型態掉髮 女性型態掉髮(Female Pattern Hair Loss)通常指瀰漫型的非疤痕性掉髮(Nonscarring alopecia),以頭頂部位的髮量稀疏為主要症狀,較少影響到前額髮際線,好發年齡為20至30歲(佔12%)與70歲以上女性(佔55%) 女性型態掉髮發生原因主要可能與遺傳易感性,缺鐵和荷爾蒙失衡有關,常被稱為女生型態的雄性禿 一則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對象為45位女性型態掉髮患者)發現,相較於健康族群,血液中維生素D3濃度較低者有較高的女性型態掉髮發生率。註1 *評論:維生素D3缺乏與女性型態掉髮有關聯,有待更多研究確認補充是否能帶來效益 32.降低認知功能障礙機率 認知功能是少數物種獨有,能與外界產生互動的能力,例如記憶、語言、辨識物體、制定計畫等,而任一種功能如消失或逐漸退化,則稱為認知障礙 如出現兩種以上認知障礙,且嚴重影響到生活及工作能力,就可定義為失智症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指出(meta-analysis,包含7則研究,參與者6068位)指出,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不足(25OHD ≤20 ng),會明顯提升年長者認知障礙機率,特別是在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及時間方向方面(若25OHD大於20 ng mL能減少14.1%的認知受損風險)。註1 背後機制可能與維生素D具有保護神經網路、調節神經營養因子、調節發炎反應、促進神經元的活力和功能、減少澱粉樣斑塊堆積有關 *結論:針對亞洲人口調查發現,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不足與認知功能障礙有正向關聯 33.降低感冒事件:急性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主要是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呼吸道(鼻子、喉嚨和肺部)造成,由於具有易於傳播及高發病率等特點,因此是公共衛生問題中最被重視的項目 症狀從較輕微的普通感冒、喉炎、咽炎、扁桃體炎、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急性中耳炎,到可能致命的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氣管炎都可能出現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5則對照研究,參與者共11321人)研究指出,補充維他命D有助於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生風險。註1 而在次群組分析(subgroup-analysis)更發現,保護效果對於有規律補充習慣者更是明顯(且特別是25-hydroxyvitamin D小於25 nmol/L的對象) *總結:日常規律補充適當劑量的維他命D有助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的發生率 34.改善乳癌預後及死亡率 乳癌是女性癌症中排行首位的侵襲性惡性腫瘤,主要風險因子包括:一級親屬遺傳、乳腺組織密度、之前良性乳房活檢結果、口服避孕藥使用、生育年齡等,而擁有個別因子約會提升1到2倍的罹癌風險 而維他命D缺乏與癌症間的關係早被多則研究證實註1,近期一則病例觀察對照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也指出,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25-hydroxyvitamin D)位於前面三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會比後面三分之一的族群,提升約30%的總存活率。註2 而相關提升存活率效應在絕經前期(premenopausal)女性身上更是明顯,顯示出維他命D在癌症預防及預後扮演重要角色 35.有益疲勞現象 疲勞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似乎早已司空見慣,但若放任不管,未徹底找出潛在原因,長期將導致各種身心症出現 而每個人肯定都有自己常用的消除疲勞療法,像是泡澡、聽音樂、吃美食、按摩等,不過可惜的是,這些大多無科學根據 一則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為期4周,對象為120位健康情況良好,但缺乏維生素D患者/25(OH)D < 20 μg/L),相較於安慰劑,維他命D療法能顯著改善受試對象的疲勞評估量表分數(fatigue assessment scale)。註18 亦即疲勞的改善程度較大。而這些改變也與血液中的25(OH)D濃度上升有相互關係 36.有益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屬於一種腸道功能異常的疾病,主要特徵有腹痛、腹脹、腹瀉、便秘及腸道蠕動失調 根據調查,此病的女性盛行率是男性的2倍,越是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發生率越高,約達到總人口的10% 由於成因複雜(心理因素、腸道蠕動異常、腸道感染、發炎、免疫失調等),部分的臨床用藥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許多替代療法因應而生 一則雙盲對照研究(為期6個月,樣本數90人)指出,維他命D(50 000 IU,隔週服用)有助於改善大腸激躁症患者的症狀(包括:腹痛,腸胃脹氣,腹鳴,整體胃腸道症狀)。註1 除了症狀改善,大腸激躁症評分(IBS severity score system)及生活品質分數(IBS-QoL scores)也有顯著進步(相較於安慰劑)。 37.降低精神分裂症發生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與認知、情感、思維等心智障礙相關的腦部疾病,患者常出現超乎現實的想法及行為,進而影響到人際關係、工作及自我照顧能力,由於好發於年輕族群,因此又稱青少年思覺失調症 研究指出,維他命D缺乏者有較高的精神分裂症發病率(背後機制可能與維他命D能調節PRODH/ proline dehydrogenase,降低脯氨酸 濃度有關)註7 *脯氨酸(Proline)是一種神經調節物質,濃度過高與智商下降、認知受損及精神分裂症的復發率與住院期有正相關 另外一則針對女性的研究也發現,飲食中攝取較多的維他命D明顯能降低 37% 的精神失調相關症狀(psychotic-like)註8 38.影響住院患者死亡率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生病之後才了解什麼叫疾病,及病症的相關知識。而醫院的照護雖然可救你一命,但平常沒遇到緊急事件,是否要去醫院,通常不容易決定,尤其年長者對於醫院通常有既定印象,覺得進了醫院,就很難出來了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載一篇論文(NEJM),探討體內維他命D濃度與加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患者死亡率關聯 結果發現,維他命D缺乏者有高達45%的死亡率(正常值者只有16% ),這顯示出vitamin D 缺乏竟會提升3倍的急症住院患者總死亡率註11 另外,近期也不斷有研究證實這個論點。在一則針對135名加護病房患者的研究發現,若vitamin D濃度低於12 ng/mL ,則有32.2%的死亡風險,而高於此數值者僅有 13.2%,兩者之間有近2.5倍的差距註12 儘管如此,仍有研究指出住院期間大劑量補充維他命D並無法帶來立即保護效果,這說明要達到上述降低死亡率效果,必須是建立在連續的基礎上,也就是平時就要維持體內vitamin D的水平 39.降低後代喘鳴及氣喘機率 喘鳴(Wheeze)是一種高音調的呼嘯聲,是五歲及以下兒童氣喘(asthma)最常見的症狀,當小氣道因支氣管痙攣、粘膜內壁腫脹、分泌物過多或吸入異物而變窄時發生,由於嚴重的氣道阻塞,通常在呼氣時才會聽到 幼童喘鳴也可能是由發炎或解剖異常引起的,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喘鳴性支氣管炎是都會發展為成為氣喘 一則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7則研究,共6068位參與者)指出,孕婦於懷孕期間的維他命D攝入量與後代喘鳴及氣喘事件及發生呈現非線性U型曲線關係(nonlinear U-shaped),日劑量在800 IU左右最具保護效果。註1 *結論:懷孕期間攝取維他命D可能有助於降低後代喘鳴及氣喘的發生機率 維他命D 如何補充?劑量及攝取量如何決定? 需要多少維他命D取決於很多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年齡、種族、緯度、季節、日照、衣著等。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目前推薦的每日維他命D攝取量為400 IU至800 IU,或10-20微克,但這數值對於成年人來說太低了。 大多數年成人由於日曬不足和防曬霜過度使用而增加了維他命D缺乏的風險。 因此,多數研究表明,為了達到30 ng/ml以上25 (OH) D的最佳血清水平,每日至少需要補充1000 IU或1500至2000 IU。 維他命D何時吃? 一則探討飲食中脂肪量與補充維他命D吸收率的關係發現,相較於未含脂肪膳食的對照組,與含脂肪膳食併用的血漿維生素D3尖峰水平約能高出32%,但脂肪形式不會影響吸收。註1 這表示補充維生素D其實任何時間都可以,而與餐服用能提升吸收率 補充維他命D有副作用嗎?劑量多少算過量 雖然大多數人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服用過量也是有可能的。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的資料,4000 IU是成年人每日維他命D攝取量的安全上限。然而,日劑量高達10,000 IU並沒有被證明會對健康的個體造成毒性。註1 但每天攝入40,000至100,000 IU (1000-2500微克),持續1個月以上,已被證實會對人體產生毒性 這是推薦劑量上限的10-25倍。一般產生維他命D毒性的25(OH)D血液水平通常高於150 ng/ml (375 nmol/L)。 也就是服用維他命D引發毒性,通常發生在每天服用40,000 IU幾個月或更長時間,或者一次服用很大劑量的時候。 當25(OH)D水平過高時,這會導致血液中鈣的含量升高,產生一種叫做高鈣血症(Hypercalcemia)的疾病。 高鈣血症的早期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便秘、食慾不振和疲勞,其它症狀尚包括:肌肉無力或疼痛、過度口渴、意識改變、高血壓、腎管鈣化、腎功能衰竭或聽力喪失也可能發生 維他命D的毒性通常是可逆的,只要避免陽光暴曬和停止所有飲食和補充劑攝取便可回復,但嚴重的情況為腎功能衰竭和動脈鈣化(通常不可逆) 服用維他命D的安全注意事項(5大使用禁忌) 1. 在一些罕見的疾病中,即使你體內維生素D含量很低,而且沒有攝入過多的維生素D,也有可能患上高鈣血症。若為以下疾病患者,在補充維他命D前最好先與醫生確認再使用 這些疾病包括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肉芽腫性病變(Granulomatous diseases)結節病(sarcoidosis)肺結核(Tuberculosis )淋巴瘤(Lymphoma) 2. 孕婦或哺乳女性勿服用過量維他命D(日劑量勿超過4000 IU),可能導致高血鈣症,出現幼兒癲癇、發育遲緩等問題 3. 勿與降膽固醇Statin 類藥物(如立普妥)、高血壓用藥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合併使用(可能影響藥物吸收) 4. 勿與牛皮癬用藥Calcipotriene 、心律不整用藥(Digoxin )合併使用(可能導致高血鈣症) 5.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 )可能導致骨質疏鬆,患者應特別留意,或與醫生討論補充鈣質或維生素D的可能 可能降低維他命D吸收的藥物(若服用以下這些藥物,請和醫生討論如何額外補充) 抗癲癇藥、制酸劑、抗生素(Rifampin)、減肥藥(Orlistat )、降血脂膽酸螯合剂(Bile acid sequestrants) 可能提升維他命D吸收的藥物 利尿劑(Thiazide)、雌激素、結核病藥物(Isoniazid ) 該補充維他命D2或D3,哪種人體吸收率較高? 維他命D是脂溶性維生素的一種(其它尚有A,E及K),自然界中的 Vitamin D共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Vitamin D2(ergocalciferol):主要存在於植物身上,是麥角固醇通過光合作用所生成,以蘑菇等真菌類含量最豐,也常添加於強化食物中,如麥片或奶粉 Vitamin D3(cholecalciferol):主要存在於動物身上,是皮下脫氫膽固醇與陽光中紫外線反應所生成 一則文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8則隨機對照試驗)指出,補充維他命D3提升血液中25(OH)D濃度的效果明顯優於維他命D2。註1 另則研究也指出,相較於D2,D3提升25(OH)D濃度的效果不僅高出87%,停止服用後,血液中降解速率也較慢(意謂高峰濃度能維持較久),因此要額外補充,選擇D3形式會較有優勢。註2 * 25(OH)D,或25-hydroxyvitamin D為目前醫學界衡量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高低的主要參數 如何知道缺乏維他命D ? 維他命D缺乏症只有通過血液測試才能發現,血液測試可以測量維他命D的儲存水準,以25-hydroxyvitamin D,即25(OH)D數值作為標準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下列值決定你的維他命D狀態。 嚴重缺乏:低於12 ng/ml(30 nmol/l) 不足:水準12-20 ng / ml之間(30 – 50 nmol / l) 足夠的:20 – 50之間ng / ml(50 – 125 nmol / l) 高:大於50 ng / ml (125 nmol / l) 可能引發中毒:大於150 ng/mL,或375 nmol/L 然而,一些研究發現,維他命D的血液水準若達到30 ng/ml (75 nmol/l) 對於預防骨折、跌倒和某些癌症更有幫助 維他命D的主要(天然食物)來源? 一般來說,維他命D的食物來源非常稀少,而以下列出較常見的 魚肝油(Cod liver oil):1匙(tablespoon)含有1,360 IU (34 mcg)或RDA的227%。 劍魚或稱旗魚(Swordfish)煮熟:3盎司(85克)含有566 IU(14.2 mcg)或RDA的94%。 鮭魚(Salmon)煮熟:3盎司(85克)包含447 IU(11.2 mcg)或RDA的74.5%。 鮪魚罐頭(Canned tuna):3盎司(85克)含有154 IU(3.9 mcg)或RDA的26%。 煮熟的牛肝(Beef liver):3盎司(85克)含有42 IU(1.1 mcg)或RDA的7%。 蛋黃(Egg yolks):1顆蛋含有41 IU(1 mcg)或RDA的7%。 熟蘑菇(Mushrooms):1杯(cup)含有32.8 IU(0.8 mcg)或RDA的5.5%。 要曬多久的太陽才能得到充足的維他命D?使用這款APP報你知 曬太陽是得到維他命D最佳且無副作用的辦法,而且永遠不會超過身體需要的劑量 與食物或補充劑得到的維他命D相比,經由皮膚產生的維他命D在人體循環中的維持時間至少要長2至3倍。註1 每個人所需曬的日曬時間,須依據各種外部及內在條件等做調整(如:一天中的時間,一年中的季節,緯度,老化,防曬霜使用和皮膚色素沉著程度),不足時可藉由額外補充來達成所需。註2 要想得知自己所需的日曬量,可參考一個名為 ” D Minder ” 的手機APP (下載連結:Android Apps/iOS Apps) 它可依據您的身高、體重、所在地、陽光入射角、時間、膚色、膚況、照度等多項因素,計算所需的最佳日曬時間,及維他命D生產量,並告訴您已達成目標的百分比及何時該停止日曬以防止曬傷 另外,若患有皮膚疾病,應請皮膚科醫師評估是否可以曬太陽,以避免症狀惡化。 注:除非针对相关的疾病需要额外补充,其它情况最好是全面的补充,AMPM是由抗衰老之父Dr Vicente Giampapa研发的一款基因修复产品,提供了超过70多种9大类的营养素,为身体细胞提供最全面的营养补充。 1,539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Categories: 营养素 Tags: 维他命D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Name * Email * Website What's on your mind? 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Current ye@r * Leave this field empty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