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武汉肺炎四步: 隔离,防御,增源和清除,还有个基础营养的还没有时间弄。 灾情很严重,但只要应对得法 不需要恐慌,除了隔离之外,我们自已能做到的就是强化自已的免疫功能和保障体内有足够的弹药 — 无型的战争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开始。 保重!
2,102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炎症是免疫系统的自然反应,旨在应对感染和损伤。然而,当炎症不受控制或变得慢性化时,它可以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不同类型的炎症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短期的、自我限制性的炎症反应,通常在感染或组织损伤后迅速发生。它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和局部发热。这种炎症有助于清除感染源并促进伤口愈合。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一种持续存在并逐渐恶化的炎症状态,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与急性炎症不同,慢性炎症通常不会自行消退,它可以在全身或特定组织中发生。多项研究也证实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有关。 慢性炎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学和分子机制: 初始炎症事件: 慢性炎症可能源自一个初始的炎症事件,如感染、组织损伤、自身免疫反应或其他炎症触发因素。在这个阶段,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吸引免疫细胞前来应对问题。 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会识别和应对感染,但异常激活可能导致错误地攻击正常组织。这可以由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或长期暴露于刺激物引起。 细胞损伤与修复:持续的炎症可能导致组织细胞损伤,而免疫细胞则试图修复这些损伤。然而,在慢性炎症中,损伤和修复可能交替进行,导致组织受到更多损伤,最终可能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炎症介质的释放:慢性炎症通常伴随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调节蛋白。持续存在的信号导致免疫系统持续活跃,这些分子吸引白细胞进入受损组织,加剧炎症。这可能涉及到持续的感染、组织受损、或其他不断存在的刺激,如肿瘤细胞。 慢性炎症的影响因素 多种因素影响慢性炎症的发生,其中包括: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背景可能增加其患慢性炎症的风险。某些基因变异与慢性炎症的易感性相关。 生活方式:饮食、锻炼、体重、吸烟和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对慢性炎症有重要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慢性炎症的风险。 环境因素:暴露于污染物、化学物质和过度压力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引发慢性炎症。 6种饮食习惯会“促炎” 日常饮食与炎症的发生息息相关。以下6种饮食习惯,可能让炎症悄悄找上你。 吃得太精细 大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等,这些精加工主食富含精制碳水化合物,血糖反应较高,而高血糖会使炎症反应上升。 高糖、高盐饮食 蛋糕、巧克力、甜品等高糖食物,会让血糖波动较大,导致胰岛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水平升高;还会消耗体内大量的B族维生素,导致炎症反应升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发现,高盐会通过活化血小板,激活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进而造成血管炎症。 常吃加工肉类 熏肉、腌肉、火腿、烤肉等,都会带来促炎物质,包括多聚芳烃、杂环胺类等。 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都富含饱和脂肪,长期摄入过多易导致肥胖,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炎症。 零食吃太多 包装上有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等这样的字眼时,这些食品中大概率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会升高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与它造成的脂质代谢途径紊乱有关。 常吃快餐、油炸食品 常见的西式快餐和一些油炸食品的饱和脂肪含量很高,不但会促进炎症反应,对体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经常饮酒 酒精不仅会加重肝脏负担,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健康细菌,破坏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诱发炎症反应。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要尽量改掉前面提到的“促炎”饮食方法,并逐步养成好的饮食习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教授安德鲁·威尔博士有一个著名的”抗炎食物金字塔”理论。 Read more…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由抑郁研究所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共同打造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为68%,远高于男性。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抑郁症不仅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她们的社交关系、职业生涯和自我价值感,而且会由于生理激素和外界刺激等因素而使她们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长期抑郁都有哪些方面影响呢?
️心理健康影响: – 长期抑郁的患者极易出现消极、悲观或自卑的心理,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困难重重,对前途悲观绝望。 – 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
️ 大脑功能下降: – 患者通常会感到思维困难,脑力劳动的效率明显下降,感觉整个头脑很乱,基本上丧失正常的逻辑思考能力。
️ 睡眠障碍: – 长期抑郁的患者会经常出现失眠或睡眠时间紊乱等情况,尤其是在清晨3~5时醒来,此时自杀的可能性也最大。
️ 诱发躯体疾病: – 抑郁症患者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多2倍,遭遇中风的概率会增加3倍。 – 心情抑郁会使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变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阳痿、闭经、乏力等典型症状。
️缩短寿命: – 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由抑郁症导致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死亡率,甚至和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病人一样高。
️生理变化: – 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 – 心率加快或降低,呼吸加快,甚至胸闷气短,胸痛等。 如何自救? 采用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与饮食:鼓励他们适度运动和保持健康饮食。 规律作息:帮助他们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能量 Read more…
一项来自法国的最新研究发现,吃早餐和晚餐都有最佳时间 ,吃得太晚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早8点前吃早餐,晚7点前吃晚餐,不仅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对于减少代谢综合症和特定癌症的风险都是有用的。 1. 增加代谢性疾病风险: 研究发现,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晚可能会增加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例如,浙大的研究指出,不吃早餐会导致肠道中的真菌代谢物显著增加,破坏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增加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2. 影响血糖调控: 早餐吃得晚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骤降,后续进食时引起血糖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3. 影响代谢节奏,加剧体重困扰: 错过早餐可能会错失最佳的营养吸收时机,反而容易在午餐或下午茶时因饥饿过度而摄入更多热量,导致体重增加。 4. 损害胃肠功能: 如果长时间空腹,胃酸无物可消化,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5. 影响情绪与认知功能: 早餐提供的营养对于大脑活动至关重要,未及时补充早餐可能导致情绪波动、思维迟钝,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6. 加速衰老: 2024年6月《食品与功能》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早餐吃得太晚,会加速衰老。早餐吃得晚的人表现出更大的身体生物年龄,加速衰老的发生率也更高。 7.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发现,每天的第一餐(早餐)吃得晚,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每延迟1小时,相关风险就会增加6%。 所以,吃早餐并不是越早越好,晚也不太好,不吃更是对健康不利。 最合适的时间是起床20 ~30分钟后,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 另外,早餐与午餐间隔4-5小时为好,也就是说早餐最好在早晨7~8点之间合适。 因此,为了维持健康,建议每天按时吃早餐,并确保早餐包含足够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18,371 total views, 36 views today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