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

高血压 引起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增加,且其引起的致残后果也给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高血压进行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是控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许多早期高血压患者常无症状,却因脑出血、脑干或心肌梗死而猝死,故人们常称高血压为“无声的杀手”。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可诊断为高血压: 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考虑为高血压。 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家庭血压测量≥135/85mmHg(较诊室测量低5mmHg)。 动态血压白天≥135/85mmHg,或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 目前,都以“诊室血压测量”即医生在医院为患者测得的血压作为高血压的诊断依据。 高血压是一种普遍的疾病,而且不少患者无明显症状。再加上大多数人持有“没有不适感觉就没有病”的错误观念,导致已经发生高血压心、脑、肾并发症才来看医生,为时已晚,因此说高血压是一个“无声的杀手🥷🏻”。 怎样才能尽早发现高血压 为了尽早发现是否患有高血压,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家庭血压测量或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通过便携设备连续24小时自动测量血压的检查方法。患者佩戴设备于上臂,白天每15-30分钟、夜间每30-60分钟自动记录血压值,最终生成全天血压波动曲线和昼夜数据分析报告。相比传统测量,它能更真实反映日常生活中的血压状态,精准识别“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帮助早期诊断并指导个性化治疗。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立即量一量血压 ▶ 头晕、头痛、耳鸣或颈项部僵硬不适。 ▶ 失眠、健忘或近记忆力减退、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明显低下。 ▶ 遇事易激动或性情急躁,不易控制情绪。 ▶ 经常哈欠频频,提不起精神,困意难解。 ▶ 心慌气短、胸闷、胸痛,活动或上楼时加重。 ▶ 视物模糊,眼前突然发黑或单眼发黑,数秒或数十秒后恢复正常。 ▶ 持续阅读或在电脑前工作出现晕厥。 ▶ 单侧肢体麻木或出现短暂性肢体活动不灵活。 ▶ 走路时脚像踩棉花、摇晃不稳,有时不明原因突然摔倒。 ▶ 中老年人反复发生自发性鼻出血。 没有药物可以逆转糖尿病,没有药物可以逆转心脏病,没有药物可以逆转阿兹海默症、痴呆,实际上没有药物可以产生健康,只有饮食和生活方式策略才能产生健康。很不幸,作为医生,我们也没有很好的接受训练去了解这些信息或者就此指导! 但营养和自身的修复系统却能逆转这个过程!- 需要身体构成的材料 –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脂肪,碳水,纤维, 各种酶和辅酶,以及能量的参与!   100 total Read more…

100 total views, 38 views today

今日健康科普~睡眠

今日科谱 :睡眠 人到中年,睡好,相当于救命 中年以后你有没有发现: 💥 熬一晚夜要好几天缓不过来 💥 白天犯困、注意力差、记性开始“拉垮” 💥 情绪暴躁、脾气变差、明明没病却总觉得身体不对劲? 别总说“太忙没空睡”, 你不睡的那一晚,身体背后在偷偷做减法。   🧠 睡眠不足,对中年人的打击比你想得更重 📌 认知能力断崖式下降 ▪️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大脑老化速度加快5倍 ▪️《自然》杂志研究:慢波睡眠减少,会加速脑内β-淀粉样蛋白堆积,是阿尔茨海默病重要诱因之一 📌 免疫力快速下滑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报告:睡眠低于5小时者感冒概率翻倍、患癌风险升高20%以上 ▪️中年后,T细胞功能本就下降,睡不好=不给免疫系统恢复时间   📌 心血管疾病风险激增 ▪️哈佛医学院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若长期睡眠低于6小时,心梗风险上升48% ▪️睡觉时身体本应“关机维保”,你却一直高负荷运行   🧘 中年人不睡觉,不是在燃烧精力,而是在透支寿命 比起年轻时的   “睡不够=第二天打个盹”,   人到中年  “睡不够=身体慢性崩盘”。   ~未完待续 173 total views, 10 views Read more…

173 total views, 10 views today

抗炎饮食

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抗炎”食物的摄入,能有效降低身体的炎症反应,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同时增强免疫力。

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保留了完整营养成分的谷物,如糙米、燕麦和全麦等。全谷物保留了谷物的麸皮、胚乳和胚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镁、锌)

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减少血糖大幅波动,降低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的生成,可选择富含菊粉、抗性糊精、半乳甘露聚糖等成分的天然膳食纤维补充剂,同时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元,改善肠道功能,改善脂质和葡萄糖代谢,有助抗炎。 (more…)

5,140 total views, 41 views today

如何避免环境毒素 – 日常防护建议

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通风,减少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的积累。  使用空气净化器,特别是对于新装修的房屋。  选择环保型家具和装饰材料,避免使用含甲醛和苯的产品。  定期检测室内氡浓度,尤其在地下室或低楼层。 食品选择 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减少农药残留的摄入。 妥善储存食品,避免霉变。 避免长期使用塑料容器盛放食品,尤其是高温食品。 日常用品 选择无添加、天然成分的化妆品和清洁剂。 避免使用含邻苯二甲酸盐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儿童玩具。 饮用水 安装净水设备,如净水器或过滤器,减少重金属和微生物的污染。 定期检测饮用水水质。 室外防护 减少在空气污染严重时段(如早晚高峰)外出。 配戴口罩,减少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吸入。 种植绿色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其他 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减少电磁辐射暴露。 避免在封闭空间内吸烟,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二手烟的危害。 通过了解这些常见环境毒素的来源和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毒素对健康的潜在风险。   4,259 total views, 41 views today

4,259 total views, 41 views today

生活中怎么能够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 – 2 ?

情绪压力是慢性炎症的“隐形推手”。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压力,但我们可以留意什么时候会出现压力,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控制好压力。 学会说“不”,留意它带给我们的好处。虽然自己很棒,但也不能包揽一切工作,必要时可以借“他山之石”。我们不是超级英雄,在某些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了解“不”的力量,如果我们因承担了太多公司的工作或家里的家务活而感到压力巨大,不妨直接说“不”。如果大家经常把所有的问题都归于自身,推卸掉一些责任也许会让你觉得难以开口,但推卸掉一部分责任,就可以专注于优先事项。 生活中,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压力;社交和兴趣爱好能转移注意力,提升幸福感;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环境毒素暴露,来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环境毒素,这些毒素主要来源于空气、水、食品、家居环境等方面。 室内空气中的环境毒素 ⚠️甲醛 ◦ 来源:主要来源于家具、地板、装饰材料(如胶水、油漆)的释放。新装修的房屋中甲醛浓度较高。 ◦ 危害:甲醛是一种刺激性气体,可引起眼睛、鼻子、喉咙的刺激症状,如流泪、咳嗽、打喷嚏等。长期接触甲醛还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过敏反应,甚至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增加患鼻咽癌和白血病的风险。 ⚠️苯及苯系物(如甲苯、二甲苯) ◦ 来源:主要来源于油漆、涂料、胶粘剂、烟草烟雾等。 ◦ 危害:苯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长期接触可导致白血病。苯系物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引起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氡 ◦ 来源: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土壤、岩石和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 ◦ 危害:氡及其衰变产物会释放放射性射线,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氡环境中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挥发性有机物(VOCs) ◦ 来源:包括清洁剂、空气清新剂、化妆品、香烟烟雾等。 ◦ 危害:VOCs可引起眼睛、鼻子、喉咙的刺激症状,还可能导致头痛、头晕、恶心等不适。某些VOCs(如苯、甲苯)还具有致癌性。 有朋友讲,装修后的空气污染物半年里开窗通风就好,是这样的吗? 以甲醛为例,它的释放周期通常为 3-15年​​。在新装修的房屋中,甲醛会在最初的3个月内大量释放,但随后会进入长期的缓慢释放阶段​​。 温度和湿度越高,甲醛释放速度越快​​。例如,温度每升高5℃,甲醛释放速率会增加1.3-1.8倍​​。 即使保持良好通风,甲醛浓度通常需要 几个月到一年左右 才能降至相对安全的水平 苯的挥发速度相对较快,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一般在 3-6个月 内可以通过通风散发到安全水平。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TVOC的释放周期通常在几个月到一年左右​​。 防水涂料、腻子、墙纸基膜等,这些材料中的污染物通常在 Read more…

10,174 total views, 53 views today

肿瘤是炎症引起的吗?

肿瘤并不是由炎症直接引起的,但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炎症可以为肿瘤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微环境,而肿瘤本身也可能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是怎么促进肿瘤发生的呢? 举几个炎症促进肿瘤发生的例子: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可能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和修复,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肝癌:慢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导致肝脏的长期炎症,可能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 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慢性宫颈炎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长期的慢性炎症可能导致细胞的反复损伤和修复,增加细胞突变的风险。 肿瘤又是怎么引发炎症的呢? 同时炎症也引发炎症微环境的产生,让肿瘤更容易发生。 比如,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 肿瘤微环境中里也可以引发炎症。 肿瘤细胞可以释放炎症介质,吸引免疫细胞过来浸润,形成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肿瘤坏死也可以让炎症产生 肿瘤组织的快速生长可能导致局部缺血和坏死,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炎症与肿瘤的相互作用可以归纳成三个方向。 • 促炎细胞因子 炎症过程中释放的信号(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 免疫抑制 慢性炎症可能导致我们身体的免疫功能失调,抑制了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 • 血管生成 炎症细胞可以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氧气,让肿瘤有更好的生存条件   ( Dr Wliliam Li 谈如何通过食物饿死癌细胞 ) 临床上有炎症相关肿瘤,换句话讲就是——某些肿瘤的发生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 例如,长期的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也有的肿瘤会出现相关的炎症。比如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都是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 此外,肿瘤局部的炎症反应也可能以导致疼痛、肿胀、红斑等症状,这些也是炎症。 总结一下 炎症并不是肿瘤的直接原因,但慢性炎症可以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微环境。 炎症与肿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而肿瘤细胞也可以引发炎症反应。 因此,炎症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炎症并不是发生肿瘤的唯一原因。   1,081 total views, 10 views Read more…

1,081 total views, 10 views today

囊肿是炎症吗?

囊肿是一种包含液体、半流体或气体的囊性结构,通常被一层薄膜(囊壁)包裹。

囊肿并不是炎症,但囊肿的形成可能与炎症有关,或者囊肿本身可能继发感染导致炎症。

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如皮肤、肝脏、肾脏、卵巢等。

囊肿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组织损伤、寄生虫感染、肿瘤等。 (more…)

3,229 total views, 7 views today

生活中怎么能够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

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帮助减少体内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而脂肪组织是炎症因子的来源之一。此外,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中等强度运动的标准主要通过心率区间和体感特征判定 ❤️‌心率指标‌ 中等强度运动的心率范围为最大心率的60% -70% 最大心率是:220−年龄 例如40岁人群的适宜心率为: (220-40×60%~70% =108~126次/分钟。 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但避免过度疲劳 ❤️通过体感特征判断更便捷 呼吸特征:出现轻微气短,能完整说话但不能连续唱歌‌‌ 身体反应:微出汗、肌肉轻度酸胀‌‌ 持续能力:可维持30分钟以上不间断运动‌‌ 推荐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快走(4.8-6.4公里/小时)、慢跑、游泳、骑车(平路15km/h) 日常活动:深度清洁、搬重物、园艺劳动 球类运动:网球双打、羽毛球、排球等非竞技性活动 运动量与注意事项‌ 每周5天、每天30分钟的基本运动量,可分三次完成(每次≥10分钟)。 减肥建议延长至每天40分钟。 ⚠️需注意:‌‌ 👨🏻‍🦳老年人建议降幅,每天锻炼30-40分钟,可以考虑分时段完成‌‌ 🏃🏻运动前后需做5-10分钟热/冷身运动‌‌ 👩🏻‍🔬糖尿病患者建议医疗监测下开展‌‌ 改善睡眠质量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以减少蓝光对褪黑激素的抑制,冥想或深呼吸则能放松身心,帮助进入深度睡眠,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表明,全球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在27%左右 中国成年人中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达38.2%。有调查显示,2013—2018年我国人均睡眠时间从8.5小时下降到6.5小时。可见,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压力提升等因素减少了中国人的睡眠时长。 全国爱卫办发布《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什么样的睡眠才是好睡眠?怎样才能拥有高质量睡眠?这些关于睡眠的要点,一起来了解。 《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提出,不同年龄段人群所需睡眠时长不同,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 0-3月龄婴儿每天需要13-18小时; 4-11月龄婴儿12-16小时; 1-2岁幼儿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 中小学生8-10小时; 成年人7-8小时; 老年人6-7小时。 规律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睡眠的保障。提倡顺应四时,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维持稳定的生物节律。 Read more…

2,025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哪些人容易慢性炎症?

⚠️肥胖人群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库,还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肥胖者的脂肪细胞会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这些因子会引发全身性低级别炎症,增加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久坐不动者

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同时脂肪堆积增加,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研究表明,久坐不动的人群中,C反应蛋白(CRP,一种炎症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慢性炎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more…)

97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息肉是炎症 吗?

息肉是指黏膜表面突出的肿物,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柔软。

息肉并不是炎症,但某些类型的息肉与炎症有关,或者可能由炎症引起。

息肉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黏膜部位,如鼻腔、胃肠道、子宫颈等。息肉的形成机制复杂,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more…)

838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